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的心路歷程與請求(本專欄作者為張炎銘先生)

  發刊期數:第0066期/ 發布日期:103/04/18

  講理論道、舞文弄墨是個人興趣之一;退休後,時間更自由,跑遍全台灣,搭配旅遊與水利,寫了幾本書後,心想:我還有什麼可為水利盡一份心力的地方?

  我想到「歷史上的今天」。聯合報有「歷史上的今天」這個專欄,敘述歷史上同一天發生的大事,但我看了幾個月,很遺憾,沒有水利方面的;文化大學、慈濟都有「歷史上的今天」,同樣,不會有水利方面的。

  水利署網站有「大事紀要」,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但失之簡略;水利防災年報及緊急應變經驗學習中心,巨細靡遺,但偏重在近幾年的災害。我想要一本「水利事件簿」,把歷史上重大的水利事件編輯成冊,甚至仿照農民曆,有水利工程完工,幫助民眾解決缺水或淹水問題的日子就是吉日;而發生水利災害,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的日子就是凶日,讓水利界或對水利有興趣的人,也有一本屬於自己的「黃曆」,我想:若能完成這本書,也算挺有趣的。

  這本水利的「歷史上的今天」,取材也許每人都不同,我偏向於水庫改善或完工日及造成台灣重大災情的颱風侵台日,我原打算寫約100則,配合圖片,約是一本250頁左右的科普書籍,每則主題之後還有「補充說明」,除了能「文以載道」外,也能搭起水利專業與一般人的橋梁,希望所寫的內容不會太「硬」,也算是我為水利盡一點綿薄之力。

  書,寫了一大半後,我發覺一個困難點:沒有相關插圖、照片,出書之後將會遜色不少。河川水庫,位置雖然偏遠,都可以千里跋涉去拍照,惟獨發生過的歷史事件,若當下沒有照片,就永遠失去、不能重來了。

  我找署內資訊室、防災中心詢問照片,發覺我們對舊照片並沒有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機制。這不能苛責,想想:電腦的發明與廣泛應用只不過是近十幾年的事,若沒有電腦,資料的保存將極端困難,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我相信水利署及附屬單位的人員因任務或職責一定擁有許多故事與照片,這些資料若不保存下來,將隨著人員退休或死亡,也都將煙消雲散了。

  我想到一個「三贏」的策略。2014年4月1日「愚人節」這天,我自告奮勇為水利署電子報寫專欄,將我的書稿(暫時取名為「水利事件簿-水利人的黃曆」)一篇篇提供出來,希望電子報的讀者若有相關資料或照片可以提供給水利署,則署內將擁有更完整的水利歷史資料;另一方面,資料提供者除了可以「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外,即使個人退休、死亡,仍因資料留存而不朽;而我,當然希望能從這些資料中找到令人驚艷的材料而可以參考、引用。

  我也曾有過疑慮。萬一,沒人提供資料,而我把書的內涵提早曝光,將來出版社可能考慮銷售情形而不願出版;或者,資料提供者怕資料被不當使用,又或者擁有圖資者當成奇珍異寶,根本不願提供出來;甚至水利署雖說歡迎投稿,但是否願意真的開個專欄,將個人的粗淺的「磚」刊載個近二年?

  疑慮一個個消除了。水利署願意開個專欄,當作「築巢引鳳」的平台;我則願意把自己攤在各位學者、專家面前,接受批評、指教,希望「拋磚引玉」,即使未來無法出書,也在所不惜;剩下的,就是各位閱讀電子報的讀者,是否願意把自己的寶貝提供出來?

  希望各位讀者,不吝於分享自己的寶貝與心血,想想:簡單的一個上傳動作,不但可充實水利署資料庫,為水利盡一份力,還可因資料而不朽(將註明資料提供者姓名),而我也承諾,若出書時採用所提供相關資料、照片,將感恩地奉贈一本新書。

  期待這個專欄,不只是個人的專欄,而是所有水利人共同灌溉的園地。
 



下期預告:
題目:1952年1月-省府建設廳工程總隊成立與臺灣自來水事業發展
  若有相關照片或典故要提供,請寄水利署資訊室黃富馴(E-mail:a210060@ms1.wra.gov.tw),並請留下聯絡資料,以利作者要採用參考時可以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