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無畏風雨真英雄—憶石門水庫首次排砂操作水利故事集

  發刊期數:第0298期/ 發布日期:107/09/28

民國102年(2013)蘇力颱風來襲的那一夜,是石門水庫防淤工程完成後首次排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張庭華全程參與水庫防洪操作,對這歷史性的一刻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次防洪操作大家都在摸索,難免比較緊張,而且颱風夜狀況又多,很多事都靠平日扎實的整備工作、累積的經驗,以及與各單位密切的橫向聯繫、建立互信,才能順利的完成使命」,張庭華回憶道。

民國102年7月11日8時30分,中央氣象局發布強烈颱風蘇力的海上陸上警報,北區水資源局隨即成立緊急應變小組三級開設,並於7月12日14時提升為一級開設。強烈颱風帶來大量降雨,使得水庫原水濁度飆高,7月13日8時30分第一次排操作後,仍然無法有效解決高濁度所帶來的供水短缺風險,因此於7月16日15時,依據「石門水庫公共給水供水協調小組作業要點」規定,由當時擔任水利署副總工程司江明郎(現職北區水資源局局長)邀集相關專家學者及各單位召開供水協調小組會議,研擬各項應變措施,並確定啟動下第二次排之重要決定。

民國93年(2014),艾利颱風造成石門水庫集水區大量土石崩塌,高濁度原水超過自來水公司淨水場處理能力,導致大桃園地區停水18天,石門水庫淤積的問題屢屢成為媒體討論的焦點。北區水資源局為了增加石門水庫防淤能力及延長使用年限,遂根據石門水庫之水文特性,開辦多次國內外專家研商會議,並通過水工模型試驗,規劃了「石門水庫既有設施防淤功能改善計畫電廠防淤第二期工程」,將既有電廠二號鋼管改為排隧道,以減緩水庫淤積。

張庭華回憶說:「既有設施改造,除得兼顧水庫供水正常,又得注意施工期間水庫安全,可說是穿著西裝改西裝,施工難度更勝新建工程,並且考驗著工程人員的智慧,也有著不得失敗的壓力。」

蘇力颱風來襲前,北區水資源局早已會同相關單位研擬防洪操作及供水調度因應措施。但畢竟這是國內水庫首次操作防洪,心中難免忐忑不安。蘇力颱風侵襲期間濁度一如預期逐漸飆高,為了避免影響板新水廠正常供水,各單位依事前分工,不眠不休地進行防洪及供水調度聯合大作戰,包括排隧道、分層取水工及永久河道放水道等重大更新改善工程,這些設施均發揮功能,成功地化解可能之供水危機。

張庭華回憶當時道:「原水濁度監測結果是供水、排操作決策的重要依據,缺少了濁度監測資料,就會形同瞎子摸象,也因此這項資料格外受到各級長官們的關注。但是因為蘇力颱風風速實在強勁,市電線路遭受嚴重損壞而斷電,依山閣應變中心及惠賓樓(水質監控中心)自動監測系統受斷電影響,無法即時顯示監測資料。而各測站電力、通信傳輸也一樣受到損壞,無法立即將資料傳輸至依山閣應變中心電腦主機,所有濁度資訊來源僅能依靠人工量測。記得7月13日那天凌晨風強雨驟,水庫園區道路處處可見樹木倒塌及落石崩落情形,車輛已無法通行,導致人工採樣人員須背負設備徒步前往,也因此無法準時完成各站採樣工作,提供即時原水濁度資訊。後來在風雨稍歇,安全無虞的情況下,緊急調度備勤人員支援,並請開口合約廠商儘速搶通道路,同時通知系統維修廠商修復自動化監測系統,終於恢復濁度監測系統正常。」

濁度原水影響板新給水廠正常供水的問題,向來干擾石門水庫防洪及排操作。在中庄調整池工程計畫未完工前,必須在如此嚴峻的條件下,想出一套防洪策略,以達到「蓄清排渾」目標。蘇力颱風期間排隧道一共開啟兩次,第一次於7月13日8時30分至17時,第二次於7月16日22時至17日5時,根據資料顯示,合計出庫泥量達到316.54萬噸,排比達34.34%,為歷年最高(後來這個紀錄被同年潭美颱風超越,排比為37.2%)。由於排操作後石門水庫下游各測站原水濁度升高,於是在關閉排隧道後,北區水資源局再度開啟排洪隧道排放低濁度上層水,以沖除水庫下游河道落淤泥,並同步開啟石門水庫後池及鳶山堰閘門聯合放淤,最後板新給水廠恢復由大漢溪取水,在無實施分區供水的情況下,使板新及桃園地區可以維持穩定供水。排隧道開啟時,水庫清濁分流、奔騰而下,蔚為奇觀,這樣壯麗的景象,標誌了石門水庫史上的新紀元。

當時張庭華的一段話,成為石門築艱辛史最好的註解:「石門水庫員工殉職紀念碑就位於左座上,為水庫工程捐軀的先賢們在這裏靜靜地守護著水庫,也時時提醒著我們水庫建造之不易,後人應當飲水思源。我們必須時時銘記,用水無虞並非理所當然,這背後是一群無畏風雨的水利英雄,默默地、堅毅地與水奮鬥。」

資料來源:

1.本文引自『回顧七十 前瞻永續-水利故事集』一書

2.整理自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提供素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