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歐晉德博士:從大地環境談臺灣的永續發展講座心得第八河川局 陳和益

  發刊期數:第0315期/ 發布日期:108/01/25

相關圖片

壹、臺灣環境現況分析

一、複合式災害

(一)臺灣有9%民眾同時遭受2種以上災害(水、風、震災)。

(二)2005年世界銀行災害高風險評估報告-臺灣係最易受災地區。

二、地震

(一)臺灣1年地震偵測平均22,823次,有感地震1,233次。

(二)1999年9月21日「921大地震」後,臺灣地層活動頻繁(菲律賓及歐亞坂塊),學者專家十分重視坂塊運動及斷層帶研究,另在建築學上,也重視防震材料使用及防震建築設計。

三、颱風

(一)據中央氣象局統計,平均1年3.6次侵襲臺灣地區:

1.颱風7級暴風半徑達150公里-180公里(2016年9月26日「颱風」達220公里)。

2.而臺灣全長370公里,只要颱風中心穿越臺灣,則全臺籠罩在颱風範圍內。

3.颱風每年有60%機會侵襲臺灣東部。

(二)臺灣地形分布,以高山為主,中央山脈南北縱橫,最高峰玉山3,988公尺,臺灣東西向全長120公里,從中央山脈到東、西海岸平原各60公里,部分地區未達30公里,由於山高陡峭河川短窄,且過度在山坡地開發墾植,因此,河川嚴重沖刷,容易造成塌陷或土石流等災情。

四、人口向都市集中

臺北市過度人口集中,每天近400萬人口活動,造成臺北盆地高度污染,治安及交通事故頻傳。

五、地層下陷

臺灣因地層下陷,造成易淹水地區達150平方公里,另因超抽地下水(如雲嘉南屏地區大規模漁塭養殖業),致地層下陷區域達1,194平方公里。地層下陷肇因於超抽地下水,讓基地、住宅區淹水,目前臺灣高鐵彰雲路段於2014年發現地層開始下陷,2015年起下陷情況日趨嚴重。

六、缺水

(一)臺灣地區降雨量,占世界第12位,年降雨量達2,500mm,但遇乾旱季節又缺水嚴重。

(二)臺灣地區現行每1度水,水費10元(1度水=1,000公升=1噸)。

貳、省思與展望

面對氣候急遽變遷,對於未來環境永續思考方向

一、破除「技術至上,過度自我」思維模式

公共工程或建築工程個案,在規劃設計上,要思考如何與大自然和平共處,回歸自然工法或保留生態原貌,摒除「人定勝天」等自我意思,兼顧「防洪安全、改善環境、生態友善」原則。

二、臺北市信義區「象山聚落」拆遷個案

參酌臺北市政府作法,研訂台東縣「危險聚落強制拆除自治條例」,針對已劃定土石流潛勢區域聚落住戶執行強制拆遷與安置,拆遷後原地改建公園或水利設施,達成「居民安全,環境永續」目標。

三、水資源運用-海洋深層水

台東縣知本地區開發深層海水(水深400公尺),開發後將運用於飲用水、保養品、水產養殖等生技產業。台鹽公司在鄰縣(花蓮縣)成功開發深層海水(水深662公尺)並已量產,與日、韓並駕齊驅,而臺灣正面臨水資源匱乏及電力不足,因此,水資源的有效運用已刻不容緩。

四、改變平時生活觀念,增加環保元素

平日注重環保工作,培養垃圾分類、節約水電能源及使用大眾運輸工具等良好環保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