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齊心協力化危機水利故事集

  發刊期數:第0299期/ 發布日期:107/10/05

近年來,氣候變遷使得天氣變化詭譎而難以預測防洪救災工作需要更全面廣泛的投入,才能積極預防並減少損失。為整合民間力量,協助政府共同執行水利防災工作,經濟部水利署透過所屬10個河川局於各地招募防汛志工,並於民國99年(2010)6月4日正式成立防汛志工服務隊,運用地方民眾對自家附近的「熟悉」及「關心」,積極執行環境巡察及災情通報等作業。

民國101年(2012),水利署將所屬各式志工進行整併,也把河川管理維護與違法行為通報、地下水資源保護、全民督工及節約用水等任務納入,防汛志工服務隊亦更名為「防汛護水志工服務隊」,對水資源環境進行更周全的防護。

防汛護水志工鍾桂南,同時也是南投縣信義鄉神木村的村長,他自擔任村長後便加入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防汛護水志工及土石流防災專員。現在的鍾桂南是第四大隊第五分隊(陳有蘭溪段)防汛護水志工成員,在家園守護上始終不遺餘力。

民國85年(1996)賀伯颱風肆虐,它在南投縣信義鄉神木村造成的災害讓臺灣人徹底認識何謂「土石流」。神木村因地質破碎、周圍山坡坡度較陡且村內溪流多,遇到密集的強降雨時,便易引發土石流災害。賀伯颱風過後之後,神木村被判定為不適合居住地區,村內居民也陸續在之後的桃芝、敏督利及莫拉克等風災中,深刻體會土石流災害的可怕。

鍾桂南回憶,當時神木村共430餘戶,民國98年(2009)8月8日莫拉克風災過後,政府為了安頓處於危險區域的居民,在南投巿蓋了100多戶永久屋。現在已有許多村民遷出村外,但由於居民多半以務農為生,仍需時常回到村裡照料農作物,對居民而言,遷至別處仍像客居他鄉,自己的根源、討生活的本領,全都留在山上的村落裡,他們不願、也難以就此告別孕育他們幾十年的山林。

由於長期受災,神木村居民對於颱風豪雨特別的敏感,民國101年(2012)6月10日開始在全臺各地降下的大雨,更是讓鍾桂南和幾名防汛護水志工徹夜守護不敢闔眼。6月12日凌晨,鍾桂南赫然發現,原本該是滾滾洪流的和社溪,竟然已淤積成為一片混濁的湖面,焦急的他等不及8點才上班的公務規定,便趕緊向第四河川局通報

第四河川局獲報後,隨即組成堰塞湖緊急調查小組,會同水利規劃試驗所調查人員一同前往現場勘查,調查後發現該堰塞湖由約長300公尺、寬200公尺、高4.5公尺的土石堆形成,上游積水面積約6公頃,積水量約6萬立方公尺,並已開始溢流。為紓解災情,第四河川局一方面通知相關單位加強應變措施並緊急疏散,另一方面則調派8部挖土機進駐搶險,疏通溢流口寬度及降挖高程(相對於基準面的高度),後續也持續監控水位,並辦理河道疏濬搶修等作業。所幸堰塞湖即時疏通,下游聚落民眾生命財產並無損失。

這次的堰塞湖事件,只是神木村災害史中的一頁。現今氣候變遷加劇,地貌丕變,在這些條件加乘下,類似的災害既非空前,也將非絕後。欲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除了仰賴各式工程補強及非工程措施外,居民離災、避災觀念的加強更是防災重點。

鍾桂南說,加入防汛護水志工後,每次的防汛教育訓練都能讓他學習獲得防災、離災的知識。而在鍾桂南的號召之下,神木村裡幾位熱心的居民,也加入水情巡查的防汛護水志工行列。他們在颱風豪雨來襲時徹夜不眠的巡守,守護村民安全,直到天亮才輪流小憩,神木村就在鍾桂南和熱心夥伴的無私奉獻下,得以多次平安渡過危機。

然而,一次又一次的災害,正像是警告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此地已無法安居。雖然百般不捨,但遷村已是不得不做的決定。未來此地不再進行任何的開發,政府也毋需再做復建工程,還地於河,也讓山林休養生息,取諸自然,還諸自然,或許能獲得更自在寬廣的生存空間。

資料來源:

1.本文引自『回顧七十 前瞻永續-水利故事集』一書

2.整理自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提供素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