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當防洪與都計合而為一楊佳寧

  發刊期數:第0280期/ 發布日期:107/05/25

  •  圖1 奈美根市還地於河計畫位置圖

    圖1 奈美根市還地於河計畫位置圖

低地國荷蘭近年不斷地找方法還地於河,但以商立國的荷蘭,也絕不做虧本生意。既然得把從水爭來的地還一些回去,在過程中也要創造新收益。把此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就是奈美根(Nijmegen)市的I-Lent計畫(圖1)。這是還地於河計畫中規模最大也最複雜的一處。它獨特得難以歸類,既是防洪水利工程,也是土地開發計畫。

瓦爾河在奈美根和Lent附近轉了一個大彎,形成瓶頸段,使得周圍土地容易積淹水。1993及1995年的兩次大洪水使瓦爾河幾乎溢堤,1995年那次更使得25萬居民大規模避難。堤防雖然保住了,但居民飽受驚嚇。荷蘭政府經歷1995年大水後,再也不敢掉以輕心,重新思考比加高堤防更永續、更多功能的防洪之道,遍及全國的還地於河計畫於是展開。

一開始,中央政府為奈美根構思的還地於河計畫,野心並不大,只希望降低一些丁壩,在有限的灘地內建一條簡單的疏洪道。這樣的計畫可能發揮若干防洪功效,卻無法提供城市其他的效益。

後來的I-Lent計畫是由一家景觀建築事務所H+N+S所提出。這項耗費4億6千萬美元的計畫,將北岸的堤防往內陸推移350公尺,以擴大行水區。一旦堤防改建完成,便在新形成的灘地上,挖掘一條新河道,創造出一個河中島。奈美根市政府把它定位為「同時擁有居住、休閒、文化、親水與親自然功能的獨特都市河岸公園」。(圖2)

  •  圖2  I-Lent計畫的不同階段: (1) 施工前,綠線代表原堤防位置;(2) 靠近彎段的堤防向內陸遷移350公尺(紅線);(3)挖掘疏洪道(淺藍色區域),形成河中島; (4)興建橋梁(黃線)以連接Lent及河中島,島上採複合式開發
    圖片來源:Dutch Ministry of Water Management, Transport and Public Works, 2011

    圖2 I-Lent計畫的不同階段: (1) 施工前,綠線代表原堤防位置;(2) 靠近彎段的堤防向內陸遷移350公尺(紅線);(3)挖掘疏洪道(淺藍色區域),形成河中島; (4)興建橋梁(黃線)以連接Lent及河中島,島上採複合式開發
    圖片來源:Dutch Ministry of Water Management, Transport and Public Works, 2011

為了達成這個願景,市政府得拆除約50棟房屋,這當然需要充分的協商與補償措施。為此還地於河計畫的主管時常挨家挨戶的拜訪,不以推動計畫為大前提,而是花時間了解居民真正在意的課題,並找出確實的解決方案。例如透過建物搬運技術,努力保存對居民而言重要的歷史建物(圖3)。數年的溝通協調讓地方居民更深入參與決策過程,居民們不是拿到補償金就算了,還提出他們對未來水岸的想像。計畫主管也樂於將居民的構想融入計畫,讓居民有實質的參與,使得計畫推動更為順利。

從都市計畫的角度來看,這麼做也為奈美根市的發展找到了出路。奈美根是荷蘭歷史最悠久的城市,2000多年的歷史可追溯至羅馬時代,目前人口近18萬。老城區多古蹟,改建開發不易,市區若向外側拓展又四處受限:北側有瓦爾河,東南側是自然保留區,東側的Ooij圩田區地勢低窪不適合開發,西側則緊鄰已開發的其他城鎮。畢竟市中心位於瓦爾河南岸,相較之下,讓市區跨過瓦爾河最為可行,因此自1990年代,即已有Waalsprong(意為跨越瓦爾河)的開發計畫。但2001年,吉德蘭省的省議會判定奈美根並未依程序辦理環境影響評估,導致開發計畫停擺。I-Lent計畫讓這個歷史小城有了全新的發展契機。

大規模的堤防退縮及河道整建工程完全由中央出資,奈美根市抓緊了這個百年一遇的機會,自2007年起幾乎取代中央,成為主導I-Lent計畫的主要執行單位。最後整個計畫還包括三座跨河新橋,設立一個新車站,並將北側原本為非都地區的Lent開發為奈美根的新城區Waalsprong,預期將容納12000戶住宅(圖4)。河中島將連接歷史古城和新城區,一連串的水岸步道、生態復育與開發構想,使得這個新開發區別具魅力。島上高處將闢建為住宅區,擁有水岸古城的絕佳視野,又被綠帶公園環繞。南岸的舊城區也順勢開發成住商混合的「瓦爾河畔(Waalfront)」,並展開各項水岸景觀整建計畫。

I-Lent計畫的還地於河部分自2013年1月動工,並已於2016年3月完工。新城區的基礎建設進展順利,開發將持續至少15年。如今的奈美根市已從南北兩岸擁抱瓦爾河,讓市中心多了親近自然的水岸公園。防洪機能已大幅提升,河中島步道與親水護岸成了市民運動休閒的好去處,新建的橋梁各具特色,遊船業者也進駐瓦爾河,為城市帶來了大量的觀光人潮(圖5)。

或許是傳統的專業分工使然,水利工程與都市計畫專業往往固守著河川區域線的兩側,堤防也就成了分隔專業的具體呈現。或許當專業的界線變得模糊,城市與河流才能擁抱彼此,凝聚出更寬闊的視野與更美的願景。荷蘭奈美根市的還地於河計畫,再度說明危機可以是轉機,防洪工程也可以成為翻轉城市的契機。

資料來源:

Dutch Ministry of Water Management, Transport and Public Works, 2011. Room for the River - Waal-Nijmegen, The Hague: Dutch Ministry of Water Management, Transport and Public Works.
http://www.ruimtevoordewaal.nl/en/room-for-the-river-waal
http://www.hnsland.nl/en/projects/room-river-nijmegen
http://citiscope.org/story/2015/dutch-city-makes-room-its-river-and-new-identity


姓名:楊佳寧 博士
現任: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工程美學中心 水利部 工程師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景觀建築與環境規劃博士,日本東京大學土木景觀碩士,畢業於台灣大學土木系。曾任教於加州州立理工大學Pomona分校景觀系、文化大學景觀系,現任職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工程美學中心。專長為河川復育、生態工程、社區參與、親水遊憩之規劃設計,為河川工程、景觀、生態之跨領域整合專家。曾師事日本近自然河川工法之推手福留脩文,留美期間跟隨河相學大師Mathias G. Kondolf,於美、日皆有實務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