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放眼2030 水利防災未來思考水利署防災中心

  發刊期數:第0152期/ 發布日期:104/12/11


 

  為了策劃水利防災的未來,水利署今(104)年首次透過臺大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與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合作,引進未來學理念,透過「未來思考工作坊」形式,10月27日、28日在金山青年活動中心辦理「104年水利防災檢討策進共識營」。共識營授課內容以未來學的理論做為基礎,藉由講師與助教們的帶領,使參與人員,在課堂上將過去防災經驗,轉化為水利防災策略之願景。本次共識營鍾朝恭總工程司及王藝峰主任秘書特別加入一起探索水利防災未來之列,水利署各組室與所屬單位科(課)長或主辦防災業務的同仁亦踴躍參與,共同深化及探索未來的防災情境,為未來防災凝聚共識做好準備。

  活動一開始,水利署主任秘書王藝峰在致詞時提到,未來再也不是過去的翻版,我們無法只是憑過去經驗就可以適應未來,只有從過去及現在的資料中去判斷、分析、學習,才能超脫現有的框架、知變應變,創造及發展想要的防災未來。藉此勉勵大家能透過共識營的活動分享及交流,促進水利防災共識之整合,以發揮水利署整體災害防救的最大能量。
 


  總工程司鍾朝恭則勉勵同仁要有「改變」的信念,總工程司強調對於過去與現在,我們是無法改變的,但我們能改變未來。同時,期勉同仁,除了在水利防災領域上運用未來學以外,更可以落實在家庭與你我身上。所以我們必須放下腳步重新認識自己、思考未來、勾勒自己。

  在第一天的課程中,宋玫玫教授以豐富的未來思考方法,向學員說明需要擺脫以往的趨勢分析方式,因為「只習慣從過去經驗進行推測」是不夠的。宋教授表示:「在沒有街燈的黑暗中開車,當車速愈快,車燈便要照得愈遠;現今社會變化如此快速,因此我們的眼光當然也要看得更遠、思考要更加長期。」宋教授帶領學員以未來學六大支柱(質疑未來、勾勒未來、預期未來、掌定時間、深化未來、轉化未來)探索「已知、未知」與「自在、不自在」的時空面相。例如在課程的第一個活動中,宋教授便要求學員分成兩組,一組學員假想自己活在1985年,並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碰到另一組來自2015年的學員。這兩組人需要在15分鐘的短暫會面中,相互交流,活在1985年的學員要思考該問「未來人」什麼問題,而活在2015年的學員則要判斷該告知「過去人」什麼資訊。學員藉由類似活動,了解影響未來的拉力、重力及推力三者分別為何,以及三者間的角力關係,進而找出目前「可影響未來」的機會點,例如哪些議題可能會劇烈地改變臺灣的防災未來。


  第二天則延續前一日討論出的可能議題,訂出「防災科技」、「企業防災」、「社會公義」、「公民參與」等中心議題,進行深入討論,共同擬定議題的解決方案與策略,一層一層的繪出「未來輪」;以導因層次法CLA,針對問題的系統成因、世界觀、迷思與隱喻進行深入的問題頗析;利用情節分析法評估未來各種可能,擬定現在的應變策略,創造不同的未來;再以Sarkar Game 與會人員化為士、農、工、商、軍等基礎族群,從渾沌時期每個角色所做的選擇,到安定時期大家共創的社會結果,了解角色間的平衡與合作的重要性;最後,更是以時間軸標出2015年至2030年可能的未來,每個人列出認為有機會的未來與可欲的未來,並寫下今日起能提出的貢獻為何。



  本次共識營以共同討論方式,讓參與人員超脫現有框架,創造及發展共同水利防災之未來,幫助水利署形成未來有效、可實現的願景,透過一起討論,看到互相之間的優點,並互相學習改變自己的想法,以達到凝聚共識、共同管理風險之目標,除可增進大家的未來共同意識及理念外,也可為不確定的未來提早做準備,進行策略性規劃,團結凝聚共同的水利防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