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公民參與化疑慮—吉洋排水規劃水利故事集

  發刊期數:第0292期/ 發布日期:107/08/17

吉洋排水集水區位於高雄美濃、旗山一帶平原地區,三面環山,擁有特殊天然地形季風期間常因大量水氣受環山所阻而降下大量的雨水。豐富沛的雨量,提供了農業生產所需灌溉水源,但同時也帶來汛期時的淹水災害。

為解決當地的淹水問題,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曾於民國93年(2004)辦理吉洋排水改善規劃,因排水路經過當時規劃中的高屏大湖計畫湖區,當地居民強烈反對設置人工湖,故當地排水未能如期改善。近年,地方遭遇多次淹水災害,水利規劃試驗所遂於105年(2016)辦理「高屏地區吉洋排水系統規劃」計畫,研擬相關淹水改善方案。

民國105年,分別於在美濃吉洋社區(8月3日)及旗山廣福社區(8月16日)辦理地方說明會,居民和當地社團強烈質疑未來可能採用的滯洪池方案,實質上還是開發「高屏大湖」,因此居民希望能夠一起參與排水規劃。

  • 居民強烈質疑設置「滯洪池」實為偷渡「高屏大湖」的開發

    居民強烈質疑設置「滯洪池」實為偷渡「高屏大湖」的開發

因此,為加強與居民互動交流及協力合作,水利規劃試驗所遂成立「吉洋排水改善公私協力工作坊」,並由居民推派「吉洋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賴漢生為雙方聯絡人,經多次訪談及溝通,將工作坊區分為「基本生態調查」、「工程美學培力」、「方案凝聚共識」三個階段,且由居民選定活動時間,讓居民更能實際參與生態調查、分組活動、改善方案交流討論,規劃出地方居民心目中最合宜的淹水改善方案及水域環境營造態樣。

第一場以「跟吉洋溝當好朋友──排水路生態調查!」工作坊揭開序幕,事先的溝通拜訪與確認活動相關細節,讓活動順利進行,這次活動讓居民直接親近水域環境、實際參與生態調查,活動中居民也踴躍分享童年記憶、早期生活與排水路互動的寶貴經驗,也觸發居民回想記憶中的排水路,開始關注自己家鄉的水域環境。

  • 居民踴躍參與排水路生態調查活動情景

    居民踴躍參與排水路生態調查活動情景

緊接著,「工程美學──創造水水吉洋溝!」第二場工作坊,活動策劃除回顧前次生態調查過程與成果,並排定專家以「工程美學」為主題,介紹國內外河川美學案例,以及吉洋排水在歷史河相的演進,誘發在地居民刻劃出吉洋溝的願景。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原先對規劃動機相當質疑的「反高屏大湖自救會」黃總幹事,當時雖身體負傷,仍在家人攙扶下出席活動,並對水利署表達肯定及感謝。當地居民透過活動的實際參與,逐漸從對規劃內容的質疑、對立,慢慢轉化成信任、參與。

最後,「公私協力──一起來規劃水水吉洋溝!」工作坊活動,經由UAV(無人飛行載具)從空中鳥瞰吉洋排水的景象,在地居民驚呼「這真的是我家三合院嗎?」、「原來隔壁家阿伯的池塘這麼漂亮!」。也讓居民踴躍地分享希望未來完工後排水路意象,「有生態、有景觀、有公園、有步道、可以親近水」、「吉洋人工湖不要開」、「下游希望有公園、有步道,讓老人晨、昏散步」、「水泥河堤工程施作一座橋,以利農民通行」、「不要再淹水,農作物損失慘重」、「騎脚踏車、看風景、可以釣魚、可以慢跑、種芒果樹、可以乘涼」、「有一天能帶孫子到吉洋河旁散步、聊天、摸蛤子、釣青蛙,累了有大石頭可坐下,大太陽下有樹蔭可乘涼,說故事給孫子聽」...。

活動過程也邀請熟悉水利公私協力工作坊實際操作的業界,分享國內外水環境營造的案例。活動最後,大家把心目中的排水願景期望卡片貼上,透過分組討論及想法分享,逐漸凝聚排水路各段未來改善的心願。

  • 水水吉洋溝活動情景及大合影(黃森蘭先生前排右一)

    水水吉洋溝活動情景及大合影(黃森蘭先生前排右一)

公民參與是未來在辦理水利工程治理及管理時很重要的助力,在辦理吉洋排水規劃期間,融入了公民參與機制與做法,藉由公私協力合作,暸解當地人文歷史、水文變遷。透過在地居民實際參與水域環境生態調查、淹水改善方案討論及經驗分享等活動,由下而上的融合公部門與在地居民間彼此的想法,規劃出符合大眾期待之淹水改善方案及水域環境營造態樣,除化解了民眾的疑慮,也大大降低未來工程推動時之障礙。

  • 工作坊交流討論及心得分享成果展示

    工作坊交流討論及心得分享成果展示

資料來源:

本文引自『回顧七十 前瞻永續-水利故事集』一書

1.摘錄自經濟部水利署第五河川局「上善若水,守護雲嘉南:治水80周年紀念冊」之賴丁甫〝治水公務生涯回顧〞一文及該紀念冊照片。

2.該紀念冊第五河川局已正式授權原編輯公司參與第41屆金鼎獎選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