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水利署無悔調適策略 捎來,綜合治水的希望汛息

  發刊期數:第0036期/ 發布日期:102/09/18

 綻放功效,明滯之舉複製經驗
  由於在嘉義沿海地區,因為長年抽取地下水,促成地層逐漸下降,而新塭鎮廢鹽田則位於八掌溪與龍宮溪之間,形成一個大的蓄水池,面積約76公頃,可蓄水的容量大約168萬公噸,先將滯留的雨水暫時收納,存放於滯洪池內,待大雨過後,慢慢釋出,也已經在莫拉克、凡那比二次驚天動地的颱風中看見功效。
  不過話說回來滯洪池不能保證絕不淹水,而必須配合排水系統和增加抽水機的改善,才能減少災害的發生,因而複製成功經驗,於西南沿海設置35座滯洪池,目前陸續完工中,並進行周圍環境美化,以休閒場所的姿態展現,讓治水與遊憩功能並行,再進一步研究水資源再利用可能性,使水患轉變成水利。
 
 網路無限,全面行動一網打盡
  然而,推動生態保育及都市休憩空間等設施,除了是降低熱島效應、防洪治水及增加民眾認同等效益成為綠色城市之外;在地下連通儲水箱涵、雨水全面回收再利用的生態溝間,聯合齊聚成會呼吸的道路,飄散出沁涼的氣息使溫度不再居高不下,還能營造出親水的空間。
  在智慧化的時代,水利署提供淹水預警系統土石流防災、公路防救災等防災抗旱澇資訊,詳情內容等待你的手指神功登入經濟部水利署防災資訊服務網fhy.wra.gov.tw一窺資訊,讓訊息發揮功效,而不是抑鬱寡歡無聲地落幕;同時在網路社群防汛抗旱粉絲團,讓「讚」聲真的是發自內心的認同,而不是固定人群的例行性工作。同時智慧型手機也可下載行動水情APP,觀看水情燈號就能獲得水勢和限水措施的情報訊息。


參考2010年10月5日《大愛電視台》〈台灣篇/廢鹽田成滯洪池 兩次風災見功效〉
參考2011經濟部水利署《川流不息》〈地牛翻身,江河滾滾 談大甲溪石岡壩下游河段災害〉、〈地勢低漥,淹水宿命 談冬山河區域排水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