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認識水情燈號

  發刊期數:第0094期/ 發布日期:103/10/31

臺灣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降雨量約有2,500毫米,為全球平均的3倍,然而因台灣地形坡陡流急,可蓄水設施有限,加上降雨在時間與空間上之分布極為不均,豐枯水期明顯,河川流量變化甚大,致使冬春之際常生乾旱,偶有持續4、5個月之久,尤以南部區域之乾旱較為嚴重。因此,每人每年平均可獲得的水量,僅為全球平均的1/6。

為配合天候降雨多寡、河川流量變化及水庫蓄水豐枯等主客觀因素,綜合反映地區水資源豐枯情勢,使大眾了解各地區水情豐枯狀況,經濟部於「旱災災害防救業務計畫」中依據公共給水的水情由豐至枯定義了5種水情燈號,分為代表「水情正常」的「藍燈」、「水情稍緊」的「綠燈」、「第一階段限水」的「黃燈」、「第二階段限水」的「橙燈」及「第三階段限水」的「紅燈」。

此外,由於水資源供需有明顯的區域特性,故將全臺區分為18個水資源供水區在水資源供需正常穩定的時候,水情燈號以「藍燈」來呈現;當水資源供需稍有吃緊,必須採取加強調度並研擬相關措施時,水情燈號將轉變為「綠燈」;當水源供需持續吃緊,必須採取自來水離峰時段降低管壓供水措施節水時,水情燈號則轉變為「黃燈」;又當水源供需持續惡化,必須採取第二階段限水措施(包含停止供應噴水池、沖洗街道、……等,同時對於每月用水超過1,000度大用水戶減降供水等)以穩定其他大多數民眾供水措施時,水情燈號轉變為「橙燈」;當水源供需惡化至必須採取第三階段(分區輪流供水或全區定時停止供水措施)才能維持最低限度的供水情況時,水情燈號轉變為最嚴峻的「紅燈」。

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