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淺談海岸環境之營造

  發刊期數:第0033期/ 發布日期:102/08/30

  自今(102)年接辦海岸環境營造計畫後,慶幸能與多位海岸治理及生態環境的專家學者現勘及討論,對於海岸環境的改善,學習些許概念,趁此機會提出淺見。
  水利署河川局向來以保護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為己任,對海岸的治理多以混凝土坡面工海堤或防汛塊保護工為主,在以前的時代混凝土構造物給人堅固安全有保障的印象,也符合民眾對河川局的期許,但時至今日,生硬的混擬土常被人詬病為破壞環境的主因,因此如何營造優美的海岸環境及親水的空間,是河川局往後需面臨的課題。
  既然混凝土常為人詬病,但又需取其堅固安全的特性,因此將現有的混凝土海堤或防汛塊隱藏,其外以植栽美化,如此外柔內剛正符合我們的需求。但海堤構造物常面臨海浪的衝擊不利植栽生長,因此可依海流、潮汐、波浪、地形源情況配置突堤或離岸淺堤,以利造灘養灘,但突堤的配置亦需全面考量,避免下游源不足造成侵蝕的問題,最好是由源的下游逐漸往上游配置,先將下游灘面營造出來後再逐漸往上游營造,只要灘面夠大海浪侵襲不易,植生生態自可演化形成。
  接下來對既設原有的混凝土海堤或防汛塊如直接於其表面覆土,恐無法承受海浪衝擊即被沖走留失,因此先將原有構造物表面以大塊石填覆,再於其表面覆土,使泥土自然滲入塊石孔隙,如此孔隙中的泥土除可保濕亦提供植生根系可生長的空間,又因塊石搭配原有之構造物則不易被浪濤衝擊流失,待生態環境形成後,如有提供民眾休憩親水的需求,再施設簡易的休憩設施。
  以水利署第八河川局台東海岸段為例,位處卑南溪出海口南側,緊鄰台東市區為人口最密集處,堤內與台東森林風景區、海濱公園及河口溼地為鄰,因台東沿岸流多為向南,因此有豐富的卑南溪源輸供應,經該局多年的營造簡述如下:
 台東海堤民國73年新建,前坡以混凝土階梯式及胸牆(1.5M)式設計,主要為阻擋海浪之侵襲。
 海岸保護工:由民國75年起至90年間陸續,於台東海堤前並向南向北延伸,以消坡塊型式新建海岸保護工,總長約1,312公尺,以消能阻浪保護沿岸國土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突堤:由民國91年起至100年間陸續新建24座突堤,以造灘、養灘及護灘方式,以營造灘線面積,經監測結果由91年原灘線寬為30公尺迄今寬度以增為90公尺,於陸上端已逐漸演化出海岸植生環境及民眾休憩親水空間。
 民眾親水及休憩空間之營造:因海濱公園遊客絡繹不絕及台東居民休憩需求,該局於民國100年改善海堤前坡混凝土生硬及階梯過大不易使人至海灘親水之問題,施作台東海堤海岸環境營造工程495公尺。
 直接效益:保護台東市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護黑森林風景區、海濱公園及河口溼地,減緩海岸沖蝕,防止國土流失。並改善原有防護設施景觀,維持海岸生態環境,加強並維持既有防護功能。
 間接效益:有效保護居住安全,提高生活品質,保護農地安全增加作物量產;海岸景觀美化可增加遊憩景點,帶動觀光產業增加旅遊人口,增加收入、造福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