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也談流域水資源水源經營組 李苗宏

  發刊期數:第0236期/ 發布日期:106/07/21

  自然環境除了可提供人類藉以維生之食物、水、能量等資源外,並具稀釋、同化人類經濟活動所產生污染物(廢氣、污水等)、以及養分循環等維持人與生態體系間平衡之功用。自然環境體系對於人類社會之真正價值尚存在多不確定性,而在各種能源均屬限量性之情況下,制定長遠性政策以維繫生態與經濟之介面,確保人類維生體系之永續性,對提昇生活品質誠屬必要。

  台灣水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目標,為能機動配合未來經濟成長及生活品質的提昇、同時為了追求永續經營的環境保育目標,除須注意河川潛能量及限制地下水抽用量外,亦將持續提昇水資源之經濟利用效率,乃將民國110年以後台灣地區總需求用水量定為每年200億噸作為需求總量管制之目標。

  水資源屬可更新資源(renewable resource),惟因降雨型態與分佈隨季節、豐枯年而不同,是以儲存於地表與地下之水源,亦隨之改變。同時;水文方程式,亦受其他土地資源特性(如地形、土壤、植被等),或人為開發行為(汲取河川流量、土地開發等)所影響。是故,流域水資源之可利用性(availability)具有時間及空間之差異性。再者,人類用水亦隨使用目的、區域與季節之不同而有消耗量之差異。因此,水資源之供給,實為都會區及經濟發展,不可忽視之課題。

  台灣各流域的經濟大都沿著河川沿岸而發展,其土地利用型態,亦隨著經濟的發展而複雜化。可利用能量(available energy),定義為能作功並在作用過程中會降低其能量層級的潛勢能量。依其定義,流域水資源中能量的來源,如單以外界的來源而言,可大致歸納有太陽能、颱風、降雨及地震等四大項。能值(eMergy),則定義為一產品或某種服務,在形成過程中所需的可利用能量,單位為:emjoules。而流域水文循環下,其可利用能量則為前述之太陽能、颱風、降雨及地震等四項,流域水資能值為該四項可利用能量之總和。

  氣候變遷影響為長期性、全球性的,其立即且持續性之災害無法確定,氣候變遷之不確定論,無法全球一致性的認同狀況下實施相關措施,以致氣候變遷議題淪為少數人大聲疾呼,或多數人在政治或學術上議題之一。但審視近年來臺灣水文上之旱澇情況,如在較小的時間尺度上來看,或許不算太大的變化,但以人們生存的較大的時間尺度上來看,似乎氣候變遷已與我們生活上習習相關且不可輕乎的程度。(圖一)

  從另一角度來看,氣候變遷的影響是否可以用風險觀點來探討?氣候變遷與能量(包括太陽能及地球能量)變化關係如何?水資源生成及運動能量之改變,是否應改變傳統以利用標的總量管制之思維,而由能量改變及發生頻率、大小等觀點切入探討?除了水資源分配之探討外,相關防洪策略包括水庫各種規線之因應檢討、堤防高度之效能如何…?就因為流域水資源跨域之廣泛性,其未來開發成本應十分高昻,應著重其有效率的經營管理,並應配合「國土計畫法」規劃劃設「國土保育地區」、「海洋資源地區」、「農業發展地區」及「城鄉發展地區」等4種國土功能分區,檢討未來水資源規劃、河川流域營運管理、生態環境檢討、災害防救、水庫永續經營管理…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