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為創造石門水庫百年風華 阿姆坪防淤隧道正式推動

  發刊期數:第0111期/ 發布日期:104/02/27

  近期全台旱象明顯,多數水庫水位都已下降至近十年新低,其中負責供應大桃園地區用水的石門水庫水庫水位亦於104年2月初跌破EL.230公尺(滿水位EL.245公尺),長年沉浸在水庫下方的百年土地公廟罕見「現身」,而經媒體報導後即引起諸多民眾或鄉土文化愛好者考究歷史的興趣(備註:水庫淤積問題亦引起關注),而在石門水庫興建期間依地方意見,另地新建土地公廟後的50年,中區水資源局亦依地方意見將湖山水庫淹沒區內的「石頭公」移往下游,這些與在地文化及環境的融合工程,都助於國人見證水庫興建歷程,與了解水利工程師也有鐵漢柔情的一面。
湖山水庫石頭公

  石門水庫自民國53年營運迄今已逾50年,歷經多場颱洪挾帶大量土進入水庫,造成水庫容量淤積近三分之一,雖自民國95年起已執行「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並辦理集水區保育水庫淤泥浚渫,及將原有電廠發電專管及永久河道放水口改造為水力排砂設施,惟經檢討目前水庫整體防淤能力仍不足。為維持水庫庫容,行政院已於103年9月1日核定阿姆坪防淤隧道工程,未來完成後可加速排除庫區中游粗細顆粒水庫淤泥;未來再視阿姆坪防淤隧道辦理成效,再檢討推動大灣坪防淤隧道,以排除颱洪期間水庫異重流高濃度泥流。
  阿姆坪防淤隧道並非以傳統的水力排砂通道規劃,而係以輸泥、排洪、水力沖淤及卡車通道機能規劃,未來水庫防淤工作,平時將由庫區抽泥船抽泥後送經隧道上半部輸泥管輸送至庫區外處理,而為提高水庫淤泥去化能力及其利用附加價值,將依浚渫淤泥含量及粒徑特性作不同處理,其中,如屬粗顆粒土含量明顯較多之淤積泥,則以「不可沖淤土石」處理並標售外運利用;另如屬細顆粒泥含量明顯較多之淤積泥,則以「可沖淤土石」處理並送至沖淤池堆置,並俟颱洪期間以水庫多餘水量藉由防淤隧道下方通道,以水力沖淤方式,將沖淤池「可沖淤土石」,沖至大漢溪下游淡水河出海口;另未來如遇特別枯旱及水庫水位降至EL210公尺時,卡車可直接行駛於阿姆坪河床,將水庫淤泥經由阿姆坪防淤隧道,快速運出庫區處理,提高水庫除淤效率。
阿姆坪防淤隧道示意圖

  104年為阿姆坪防淤隧道工程計畫第1年,由北區水資源局負責執行,預計104年至106年辦理工程設計、用地取得及工程發包作業、107年至110年辦理工程施工,完成後可提升水庫每年除淤64萬立方公尺及增加水庫排洪能力每秒600立方公尺,可有效維持水庫庫容及降低極端水文事件對水庫防洪安全之影響,對石門水庫邁向下個50年及創造百年風華,為不可或缺之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