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936年3月-卑南大圳完工及內埔子、蘭潭、龍鑾潭、榮湖、瓊林、東湧等水庫竣工(本專欄作者為張炎銘先生)

  發刊期數:第0075期/ 發布日期:103/06/20

清朝康熙時期,臺灣東部被稱為「後山」,不但任由原住民自生自滅,甚至設界立碑,嚴禁漢人進入,直到同治13年(1874年)沈葆禎奏請開山撫番,光緒元年(1875年)廢止禁令,才鼓勵漢人入山開墾,也才開始有小型灌溉事業。

日治時期,臺東地區最大的水利建設是卑南大圳,因當時於臺東市與卑南鄉的農民為增加生產、改善生活,請設卑南圳,由政府補助工程費1,300圓,民眾出勞力,拓建卑南圳,因經費不足,圳路只能灌溉約668甲土地;1933年,日本政府為謀臺東農業發展,由總督府撥款88萬餘圓補助地方政府負責修建卑南圳,於1933年10月5日開工,原擬2年完工,但因1934、1935年2次颱洪災害,延至1936年3月才完成,經費增為97萬餘圓,十分之一由民間負擔,灌溉面積達2,440甲,本項工程使當地單期作成為兩期作,是臺東最大的灌溉工程。

內埔子水庫

內埔子水庫位於嘉義縣民雄鄉,是攔取朴子溪上游牛稠溪支流河水而成,集水面積只有3.19平方公里,水源並不豐沛,有人稱之為「虎頭坎埤」,但其高有26公尺,長172公尺,設計容量91萬立方公尺。

水庫於日治時代的1940年5月開工,1942年3月完成。當時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資源耗竭,陷於苦戰,故本水庫極為「陽春」,係利用天然環山的低窪地,構築土石壩而成。溢洪道自由溢流方式,是灌溉用單目標水庫,目前由嘉南水利會嘉義區管理處的興中工作站管理【照片1】。

相關圖片
 

蘭潭水庫

蘭潭水庫位於嘉義市,該地附近因丘陵環繞,形成天然窪地,荷蘭人曾於1630年修建一約70甲的池塘,故原名「紅毛埤」。 日治時,於1942年3月開始修建高25公尺、長540公尺混凝土心牆滾壓式土一座,並於番路鄉竹山村引八掌溪水,透過5 公里多的引水渠道輸送入庫,於1944年3月完成,有效蓄水量390萬立方公尺,是嘉義地區自來水水源。

因當時是世界大戰末期,物質缺乏,工程品質並未臻完善;又嘉義地區人口急速增加,市區缺水嚴重,故於1971年由臺灣省水利局辦理加高計畫,1972年7月完成加高主、副體各3公尺,並在頂加設1公尺高的胸牆,以防波浪溢頂,水庫有效蓄水量增為935萬立方公尺,水庫名稱亦正式改為蘭潭水庫。這也是臺灣第一次加高土石壩體的水庫【照片2】。

 相關圖片

龍鑾潭水庫

龍鑾潭水庫位於屏東縣恆春鎮,是臺灣最南端的水庫水庫體原於1949年底完成,1951年8月至1952年3月再由工兵完成體加高,1955年至1958年3月陸續完成溢洪道排水路、取水工、灌溉渠道、抽水機房等。

龍鑾潭水庫集水面積401公頃,高18.3公尺、長2,018公尺,擁有僅次於阿公店水庫的長水庫滿水位面積約130公頃,風景優美,每年10月至翌年5月冬候鳥以此為中繼站向南遷徙。在1982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後,水庫亦已納入墾丁國家公園,劃為鳥類保護區及特別景觀區,灌溉面積已縮減為恆春鎮山腳、鼻子頭段約175公頃。水庫的主要功能已由灌溉轉為觀光與保育【照片3】。

相關圖片

榮湖水庫

榮湖水庫位於金門縣金沙鎮,與金沙水庫只隔條環島北路,因在沙美附近,故舊稱「沙美水庫」。事實上,金沙水庫2000年9月改善完成後,其最高蓄水位已高於本水庫溢洪道,二水庫事實上已連在一起成為一個水庫了。

榮湖水庫附近原是濱海潮間帶,間雜有澇旱不定的池塘。金門縣政府為加速農村建設、繁榮地方,邀請省水利局在此規劃設計水庫。1973年12月時由金門防衛司令部動用部隊施工,歷時4個月,於1974年3月就完成。

水庫集水面積230公頃,設計容量45.2萬立方公尺,若把溢洪道部分當主,則長46公尺,高只有3.5公尺【照片4】。


相關圖片

瓊林水庫

瓊林水庫位於金門縣金湖鎮,是大金門公告10座水庫中最西邊的一座。集水面積153公頃,設計容量30.9萬立方公尺,滾壓均質土長529公尺、高9.7公尺。

水庫是省水利局接受農復會(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委會前身)邀請派員赴金門,協助金門防衛司令部擬在瓊林村附近建造土蓄水,除了解決附近軍民用水外,還可灌溉附近60公頃農地。從1970年9月開始測量、規劃, 1971年2月完成,交由軍方參辦,但一直到1981年1月,本水庫才由軍方浚挖施工,1982年3月完工。

水庫完工後經常處於空庫狀態,1997年以後曾辦理止漏改善工程及截流引水路工程,並且併入自來水水系統。可惜,本水庫除水質不佳外,蓄水功能亦不彰,目前水庫未發揮其原應有之功能【照片5】。

相關圖片

東湧水庫

東湧水庫位於東引島上的三義村,是經濟部公告96座水庫中最北端的一座。

東引、西引原是兩小島,總面積才4.4平方公里,國軍築路造堤,把三座島連在一起(東、西引之間還有座「中柱島」)。但即使面積再小,也要用水,因此在1982年2月,省水利局工設計隊應馬祖防衛司令部邀請,初步完成東湧水庫(當時稱紫澳水庫)規劃報告,又由於需水孔急,僅僅兩個月就完成該水庫工程的調查、測量、設計等工作,可說是所有水庫規劃、設計速度最快者。設計完成後,由陸軍後勤司令部工兵署於1982年11月開工,1985年3月完成。

水庫集水面積49.5公頃,原來身最高達18.5公尺,完工時容量已有約5萬立方公尺,1999年時再加高1公尺,容量達8.7萬立方公尺,是東引地區公告的惟一水庫,因此也有人稱「東引水庫」【照片6】。


相關圖片

過去,臺灣東部要「立碑禁入」還是要「開山撫番」,政府政策影響其發展至鉅。同樣的,臺灣經貿要「自由開放」還是要「封閉鎖國」,不也極為明顯而會影響居民未來生活至鉅?


【補充說明】截流引水路工程:離島地區由於土地面積小,水庫集水面積更小,此外,也因降水不豐,水源受限而不足。為增加水庫水源,把原不屬於水庫集水區的水流加以攔截、導引入水庫,以增加蓄水,稱之為截流引水路工程。


若有相關照片或典故要提供,請寄水利署資訊室黃富馴(E-mail:a210060@ms1.wra.gov.tw),並請留下聯絡資料,以利作者採用參考時可以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