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口述歷史-楊學涑前局長談「機關沿革與組織變遷」專案報告

  發刊期數:第0183期/ 發布日期:105/07/15

共同列席:黃月娟(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研究計畫顧問)、陳平洋
時間:2009年4月20日上午10時~11時
地點:楊宅
訪談人:顧雅文、李宗信
逐字稿整理:林亨芬


  「水利署」這三個字是民國91年才有的。

  要講水利署的沿革,水利署是從水利局來的。而水利局從哪裡來的呢?我們從台灣歷史來講,明朝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因人口不多,沒有水的問題;1684年清康熙攻退鄭克塽,在台灣設縣,清朝統治二百多年來,曹公圳、瑠公圳都是當時做的,但有水利的建設,沒有水利單位;1895年後,台灣屬日本管,成立總督府管理台灣所有的行政機關。總督府下面有農商局耕地課,主管灌溉;另外有一個公共工程局水利課,主管防洪(按:總督府下主管河川防洪單位歷經多變,最後為礦工局土木課管理)。

  水利局是民國36年成立,34年到36年之間行政長官公署接管日本時代的耕地課與水利課,一切照舊辦公,那時也沒有台灣省政府,等到民國36年台灣省政府成立,這兩處才合併成為水利局。水利局由省政府管,同時還規定得叫做「台灣省政府建設廳水利局」,後來覺得名稱太長,經過很多年才直接稱「台灣省水利局」,雖然把建設廳三個字拿掉,但還是三級機構,還是歸建設廳管(按:民國45年改為台灣省水利局)。又過了好多年,建設廳管水權的第六科加上水利局,合併為台灣省水利處(按:民國86年),同時變成二級機構,有人說是一級機構,實在講是二級機構,第一任台灣省水利處處長就是李鴻源

  水利局做水利工程,外線是由工程處負責。工程處在日本時代稱為治水工事事務所,如淡水河治水工事事務所、北港溪治水工事事務所、高屏溪治水工事事務所等,每一個地方都有一個治水工事事務所。行政長官公署下面的水利單位就接收這些事務所,變成工程處。台灣省水利處升等成二級機構後,工程處也就升等,變成河川局,專管防洪。而灌溉方面,農田灌溉則有農民自行組織的農田水利會,屬由農委會管理,農委會原稱農發會、再前面稱農復會,有關農田水利會的沿革,蔡明華、溫理仁、郭慶和這幾人最清楚,台灣的農田水利會很重要,而且在東南亞很有名。另外,石門水庫是二級機構,本來屬建設廳管,後來也併入台灣省水利處。北區有一個水源特定區管理局也併入水利處。水利處就變成省政府二級機構,可以參加經濟部會、有發言權、預算獨立。

  突然,政府有一個政策上的大變動,要去掉台灣省,就是精省,結果台灣省水利處就與中央的水資源局合併,再變成經濟部水利署。在民國91年成立經濟部水利署,但不能參加院會,還是由部長、次長管水利署,到現在已經有5、6年(按:訪談當時),這就是水利署的沿革。

  我不知道現在的水利署能不能參加院會,但我希望將來的水利署能從經濟部獨立出來。灌溉現在是農委會管、水土保持內政部(按:當為農委會)、水污染是環保署管,將來如果要改組行政院的話,我希望這些事務可以一元化。水土保持做不好的話,土石流就不會停止,森林濫砍、濫盜,也沒有人造林。灌溉管不好的話,水源也可能被污染,灌溉防洪,還有排水、都市計畫、土地改良等,這些東西都跟水離不開,都得要水利署管。水利署最好能夠參加院會,不叫經濟部水利署,叫行政院水利署,應該以流域為準,從上管到下。上游保育水土不要流失、要造林、做水土保持下游不要亂抽地下水、不要地盤下陷。

  民國34年到36年沒有中央,中央在南京,到國民政府遷台的時候,中央成立水利司,隸屬經濟部。光一個水利司也辦不了事,那時有好多大計畫,水利司也看水利局的工事。同時那年頭有美援,對我們的水利援助很多,就是農復會,平常的灌溉工程他們借我們一半錢,那是要還的,另一半就是贈予,但他就是什麼都問,什麼都管;也資助而且管水土保持。但農復會算是一個外國機關,只能說話給錢,不能替我們做主張,所以中央有一個水資源委員會,簡稱水資會。水資會做了很多事情,很多計畫,馮鐘豫先生便當過水資會主任委員。後來水利司與中央實驗處及水資會合併為經濟部水資源局,水資源局做了沒多久,政策又改,台灣省水利處改為經濟部水利處、與經濟部水資源局,接著又併起來變成今天的經濟部水利署,希望將來有一天能變成行政院水利署

  所以「水利署」這3個字是民國91年才有的,以前水利局做的,現在在水利署,所以現在有兩個辦公處:一個在台北、一個在台中稱為「台中辦公處」,而署長今天在這兒、明天在那兒,雖然在台北正式辦公,但開會時署長常常要去,副署長、總工程司都要兩邊跑。

 1.本文引用自「97年度經濟部水利署文化性資產口述歷史委託服務計畫」
 2.口述歷史係當事人對歷史之陳述,不代表水利署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