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交流工程經驗與觀摩 九河局展現水利成果第九河川局

  發刊期數:第0311期/ 發布日期:107/12/28

  獲得第17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優等殊榮的第九河川局,一連兩天帶領相關人員到轄區參觀工程現場,來自水利署總工程司陳肇成、各局人員與志工等分別參觀南北濱、化仁潛堤、突堤、海堤等設施外,12月5日也到鳳林坪林堤段防災減災工程現場,見證金質獎工程成果。


  鑑於民國60年代後,因工商業發展,河川石需求量大,經開採後造成源不足,加上颱風暴潮巨浪侵襲,原有海岸及天然砂丘被沖失並逐漸崩塌縮減,尤以花蓮南濱一帶最為明顯,水利單位自65年起相繼新建海堤,數十年來,海堤總長達1,650公尺。


  為防海岸侵蝕危及花蓮市南濱、北濱及化仁一帶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早期採用消波塊工法保護海岸,卻引發民眾與海岸線親近性不足之虞。


  第九河川局自88年開始在距海堤前方約135公尺處設置離岸潛堤,至90年止共設置8座,將該區域之防護由線變為面之保護,整體之灘線已獲控制不再退縮。


  此外,工程單位引進景觀及生態化理念,讓資源回收再利用,即移除原有岸邊混凝土消波塊,改用作為潛礁,除仍具防災與保護海岸外,更可形成海洋生物棲息環境。另工程零水泥用量,利用當地河川疏浚特有的天然塊石做為消波減浪料源,並採緩坡化設計,以增加親近及自然性。


  第九河川局利用海堤前方的灘,在消波塊表面進行覆土、植生美化,不僅已見不到消波塊,颱風季節也有具消浪功能,另將消波塊吊入水下作為潛礁,具防災與保護海岸功能外,更可形成海洋生物棲息環境,此不僅降低景觀衝突,也開創附加價值。


  而獲得金質獎的花蓮溪平林堤段新建堤防,雖然長度只有422公尺,但設計理念,結合當地「慢城」、休閒農業及自行車道景觀,創造跨域加值。第九河川局在安全前提下,採用柔性工法,營造多孔隙空間,減少排放及增進地下水源涵養,由於兼具環保,工程與當地環境景觀結合,成為環境保育的示範據點。


  第九河川局強調,花蓮溪平林堤防工程,結合綠護坦設計,增加防洪與安全功能;另加入透水性設計,增加周邊土地水涵養,然也考量產業道路的需求,防汛道路也與產業道路銜接,以提升產業運輸能量。


  至於景觀部分,增加植栽密度,改善視覺環境、降低噪音及粉塵,進而改善周邊環境衝擊,而以自然休憩區的設計概念,堤前植栽綠地做為綠色屏障,間植塊石,有施工性佳、易維護、就地取材、融合自然景觀、並具降低維護成本之功;在休憩功能方面,在前坡彩繪水利署LOGO、營造濱水生態場域,建構鳥類棲息、繁殖的場域,達到環境生態與節能的目標。


  為期二天的觀摩與工程交流,不僅展現第九河川局近年來的工程成果,也見證水利單位對於品質管理與品保作為的努力,除了獲得公共工程金質獎的肯定外,提供人民生命財產的保障,才是工程最高的價值。

  • 參觀工程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