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雷達觀測降雨於無雨量站集水區之應用水文技術組

  發刊期數:第0266期/ 發布日期:107/02/16

  水文分析係利用長時間雨量測站資料進行流域集水區的暴雨分析,而在測站的選擇上,需要考量測站資料品質穩定性及對集水區降雨之代表性與特性,然雨量測站資料會因為儀器故障、毀損、遷移、廢站等狀況,使得測站資料有中斷或不連續的狀況。

  此外近年來經濟發展對於小集水區的水文分析需求增加,而集水區內或鄰近區域可能無雨量站,是以如何選擇合適的雨量站進行水文分析,才足以代表該區域之特性已成為水文分析重要課題之一。

  自2002年中央氣象局、經濟部水利署、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及美國劇烈風暴實驗室開始發展QPESUMS系統,該系統整合了雷達監測、氣象站、雨量站等不同觀測與監測資料內容,可提供全台高空間解析與時間解析度的觀測降雨量資料。
  隨著QPESUMS系統的資料量持續累積,截至106年已經累積超過12年的觀測資料,觀測資料總計達到63萬3千多筆觀測資料,QPESUMS監測資料內容除了提供高空間解析度時間解析度的監測資料內容外,更可以提供雨量站在測站與測站間的降雨變化情況,因此透過QPESUMS觀測資料輔助現有水文分析相關作業,可適當彌補集水區內無雨量站的風險,搭配鄰近雨量站的交叉比對,如利用長期的QPESUMS降雨網格資料,與鄰近雨量站進行資料評估,分析出該集水區可能之降雨特性,作為集水區降雨量估計的相互輔助依據,或評估該集水區是否需增設雨量站之參考。

  因此水利署透過『雷達降雨資料與水文分析作業於水文氣象觀測整合平台之整合應用 』計畫,進行後續應用QPESUMS觀測資料於水文分析的探討,同時持續累積與維護雷達觀測降雨資料成果,並透過水文氣象觀測整合平台進行自動化資料處理流程搭配網頁成果輸出,如雷達觀測降雨量集水區單年度不同延時最大降雨統計成果、降雨強度法-對數皮爾遜三型分布重現期距等水文分析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