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綠意盎然的水環境第五河川局

  發刊期數:第0360期/ 發布日期:108/12/06

車子駛在急水溪感潮河段的水防道路,路有點顛簸,我知道學甲紅茄定(紅毛港)到了。這地點的水利構造物有堤防、背水堤、丁壩、拋塊石護岸及乾砌塊石護岸。前行不遠,我往溪流一望,光霧迷濛的溪流,倚著溪流兩岸的水面,迤邐數公里之遙的紅樹林,我被眼前這片綠震懾住,在以水泥鋼筋為主材料的水利構造物能在水岸開出這片綠,諒憑大自然的斧斤月鑿也無法竟全功。

出了背水堤,行經台17線左轉後我坐在急水溪護岸,望著這片蓊鬱蒼蒼、交疊不同層次的綠意。一株株蕈狀的紅樹林,從河川感潮區串聯到出海口。這片綠意崢嶸的紅樹林,彷彿是上天灑在急水溪感潮河段的綠色珍珠。

紅樹林由護岸往河心方向多層次的生長,靠近河心的紅樹林,受到河水的淘洗,呈現青青翠翠的淺綠。灘地上的紅樹林,得到護岸泥灘地的養份,顯現蓊蓊鬱鬱的草綠。護岸邊的紅樹林,受到陰影的遮蔽,洋溢濃墨重彩的深綠。

我沿著河谷縱線來到護岸邊,綠意成蔭的紅樹林以它堅強的生命力,襯托出美麗的風貌。細雨飄灑得當口,綠翡翠般的紅樹林,成為候鳥的觀雨亭。每當海風逆襲吹拂,郁郁青青的紅樹林,成為迴流生物的避風港;有時候鳥從從紅樹林騰空而起,再俯衝而下,瞬間擾動水面一番後,攫走了魚類,一起和紅樹林相棲相生的魚、蝦、蟹類等水中生物,受到驚動之後,紛紛逃到紅樹林下躲藏。

  • 急水溪台17線附近感潮河段漲潮時紅樹林景象

我視線拉回腳下的護岸,原來這裡的護岸,採用了複合式工法,離水面的護岸蹌台以混凝土澆置;臨水面的護岸則以乾砌塊石融合溪流。如此兼顧防洪安全與生態工法,顛覆了我治水的思惟。

以前,為了防洪安全,我努力提高工程難度與安全係數,護岸旁顆顆晶瑩的石頭,想像以前監造的治水人員和這些石子一起同在一水澗裏。 茫茫的水霧,給了水利工程司因地制宜佈設相關水利設施的空間。對於水利工程,所謂的轉變就是因地制宜,採取了最適宜的治水工法;對於水利工程司,所謂的轉變就是因地制宜成功治水。所有的轉變,水中生態都會在這水澗得到牠們在水中的適意。

我側身蹲在護岸蹌台上,努力從這適意中剝離水中生態的樣態。水中粼粼波光,又豈能靜靜的掠過。過去我也參與近十年的治水工作,治水過程中,我曾想破頭,不知如何因地制宜,才能一一還原不同時光的洪流,妥當設計出水利構造物。在這裡,我終於明瞭,每一治水事件爬成的故事背景,尊重自然、順水勢而為加上考量不同河段的水文特性與水共存,如此揉合的治水元素,才是成功抓住治水的一鱗半爪。

我沿著護岸平台往上游而行。綿長的護岸伴著綠廊道的紅樹林,從前根深的治水概念,分別在我的腦海中顛覆。那時,我總認為:治水固了右岸,卻是傷了左岸;兩岸都固了,卻會傷了下游:現在我手揣的、心向著、腦浮現的治水水譜……治水可以因地制宜融入一片生意盎然綠意的水環境。也因為成功營造親水生態環境,急水溪感潮段到出海口的治水得到最完美的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