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給魚打造一條回家的路北區水資源局

  發刊期數:第0399期/ 發布日期:109/09/04

地球萬物依水而生。水,是生物體所需要的基本元素,更是生態系統的基石。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展,對於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密却,為滿足日漸增加的水源需求而興築各種形式的攔水,以蓄豐濟枯。然而台灣的河川也有將近三百多種的魚類和八十餘種的蝦蟹類,有些類種為了尋找食物或是繁衍後代,必須在不同水域間遷徙。橫向的攔水構造物阻斷了河川生態廊道,使得水生生物的生存之路充滿阻礙及挑戰,甚至會對物種的存續造成嚴重的威脅。

為了替河川中的生物留下一條生路,許多在設計之時,都會特別規劃魚道的設施,以維持河道的生態廊道暢通。如北區水資源局所管轄的新竹頭前溪隆恩堰與上坪大漢溪中庄以及宜蘭羅東溪羅東等4座大型,皆設有不同形式的魚道,這些魚道設施,連接河川的上、下游,幫助水生生物跨越的阻隔,讓其順利在河川之中遷徙或活動。

因應不同的河川條件必須要有不同的魚道設計來配合,如頭前溪隆恩堰所設的舟通式魚道,特別利用魚骨狀的阻流結構,減緩水流衝擊,形成適合魚類上溯的流場,同時可以順利排出石雜物,可以減少人員的管理。此外,魚道側壁特別設計了溝槽,讓蝦蟹類可以沿著側溝順利遷徙;隆恩堰的副大漢溪的中庄所設置的半錐形水池隔壁式魚道,則是採用堅固的半錐形隔壁,可以抵抗猛烈的洪水衝擊,更可以形成不同越流水深的阻流隔壁截面,可供不同游泳能力的魚類所使用。

  • 合浦絨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合浦絨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
  • 明潭吻鰕虎(Rhinogobius candidianus)明潭吻鰕虎(Rhinogobius candidianus)(林威任攝)

因此無論旱季或雨季,都可以提供生物良好的上溯條件;新竹上坪溪的水池隔壁式魚道,形成一系列連續上升的水池,這些水池能夠降低溪水溢流時的衝擊力將流速維持在魚類適合上溯的範圍;宜蘭羅東設置的平面式魚道及丹尼爾式魚道。平面式魚道前者為平直斜坡,讓魚類可以順利上溯。後者則是設置一系列U形斜板,藉此降低水流速度,讓魚類往上游遷徙。

  • 長鰭馬口鱲(Opsariichthys evolans)長鰭馬口鱲(Opsariichthys evolans)
  • 粗首馬口鱲(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粗首馬口鱲(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
  • 粗糙沼蝦(Macrobrachium asperulum)粗糙沼蝦(Macrobrachium asperulum)(林威任攝)
  • 臺灣白甲魚(Onychostoma barbatulum)臺灣白甲魚(Onychostoma barbatulum)

為了解魚道設置後的效益,北區水資源局更特別委託清華大學研究團隊,進行魚道調查工作。包含周邊水域生態調查、魚道流速測量,以及水質檢測等,根據這些調查資料,就能了解魚道設計是否符合棲地生物的需求,同時作為未來改善魚道功能的參考。結合政府機關與學術單位的力量,讓我們在利用水資源的同時,能夠兼顧生態保育工作,守護臺灣珍貴的多元生物在潺潺溪流中的生存權利,一代一代繼續繁衍下去。

  • 臺灣石𩼧(Acrossocheilus paradoxus)臺灣石𩼧(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 纓口臺鰍(Formosania lacustre)纓口臺鰍(Formosania lacustre)(林威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