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美經驗在台灣 - 徐世大與石門水庫的規劃東華大學 陳鴻圖

  發刊期數:第0242期/ 發布日期:106/09/01

中美經驗在臺灣:徐世大與石門水庫的規劃

以往在討論戰後臺灣經濟發展的原因時,「中國大陸撤退來臺的資金與技術」被認為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所謂「技術」,就是指來臺的人才。本篇水利人物介紹的對象—徐世大(1895-1974),投身水利建設五十年,擁有中國和美國的高學歷及土木專業,戰前在中國有豐富的治水經驗,1947年因緣際會來臺講學後,開啟在臺的水利參與。

徐世大,字行健,筆名山石,1895年出生於浙江省紹興的棲鳧村。徐氏在1914年考入北洋大學土木科,1917年畢業。第二年考取清華官費留學,入美國康乃爾大學學習水利及衛生工程,1920年獲土木工程學碩士學位,1921年回中國。回中國後,徐氏曾在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教河工學和水力學,後又到新成立的督辦下關商埠局任工務處主任,起草《下關商埠計畫書》。1927年到1937年間,徐氏曾任在天津的華北水利委員會常務委員兼技術長,後在改隸全國經濟委員會時稱總工程師,期間曾參與永定河等八條河川的治本計畫。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徐氏主要負責後方水利建設的規劃,如福建沙溪航道改善工程。1946年任天津海河工程局局長,在任期間指導疏通海河已淤的航道,並協助浚深塘沽新港。徐氏在抗戰期間亦曾參與「水利法」草案的編擬,草案的主旨在於統一水利行政和水的使用權須經合法手續方可取得。

1947年,徐氏受臺灣行政長官公署邀請來臺視察海港、水利工程。是年秋,徐氏辭天津海河工程局長職務,應臺灣大學的聘請,專任土木系教授並兼臺灣省水利局顧問,攜眷來臺,定居臺北。在臺期間,徐氏除從事教學外,最重要是參與石門水庫測量、規劃與施工等工作,同時參與了《臺灣省通志稿卷四經濟志水利篇》的編纂工作。徐氏帶著在中國的治水經驗來臺,來臺後並未像在中國大陸一樣從事實務工作,而是在臺灣大學土木系任教,因教學的關係,撰寫及編譯了不少水利論著,如《實用水利文學》、《水利語彙》、《流體力學》、《水資源規畫經濟學》等。同時也兼臺灣省水利局的顧問,參與不少水利建設的規劃,其中以參與石門水庫規劃,對戰後臺灣的水利發展影響最鉅。

  • 徐世大的水利論著之一---《壩工設計》徐世大的水利論著之一---《工設計》
    橫珈二手書店,奇摩拍賣網站

石門水庫的規劃和建造,是徐氏自認「畢生對國家盡過力而親自見其成長的唯一大型工程」、「此時此地而談水利建設,石門水庫是唯一可以興辦的計畫」,日治時期在本區即籌劃「昭和水利事業計畫」,並著手進行水文和地質的調查,但因戰爭影響一直未興建。戰後初期,臺灣省水利局即著手評估石門水庫興建計畫之可能,並作址探測及基礎岩盤鑽探。1954年,水利局成立「石門水庫設計委員會」,負責設計石門水庫興建工程計畫,由水利局局長鄧祥雲擔任主任委員,徐氏擔任總工程師。此委員會至1955年結束,由「石門水庫建設籌備委員會」(後更名為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接續,開始石門水庫的興建,至1964年石門水庫完工,副總統陳誠和農復會主任委員蔣夢麟先後任擔任主任委員,徐鼐擔任執行長。

徐氏參與石門水庫的規劃設計和興建,從1952年參加水利局與大嵙崁溪石門水庫促進會負責設計組工作開始,直至1964年離臺去美國休假為止,前後共計12年。在水庫興建初期任總工程師,主要工作是洽請技術顧問和洽借美援。原本石門水庫的規劃系以灌溉給水為主,但在徐氏和時任水利局長章錫綬建議下,石門水庫的功能最後擴大到五大功能的多目標水庫水庫價值大為提高。至於在石門水庫興建中發生變更型一事,備受爭議,但徐氏認為此事在工程學方面,「到如今還有追憶的價值」。

石門水庫為臺灣第一座包含灌溉、發電、防洪給水及其他等五大功能的多目標水庫。其完成後,在灌溉方面,可灌溉新興與改善的田地達5萬4千多公頃,年增產稻米近7萬公噸,估計年效益為6千3百餘萬元;在發電方面,可裝置之電量為13萬瓩,年效益為4千9百餘萬元。對於防洪,計畫中之蓄洪量為6千5百萬立方公尺,普通洪水經過石門水庫後,可延緩洪峰2小時,降低水位0.5-1公尺,防洪年效益約8百萬元;關於給水,可供應桃園臺地34萬人飲水之需,年效益近2百萬元;水庫完成後,形成人造湖,可變成觀光勝地。

水庫的興建意義來說,除解決大臺北地區和桃園臺地的灌溉和飲水問題外,此座水庫從規劃設計到興建完工,其主導者係以戰後來臺的外省籍水利技術官僚為主,且這批技術人員大多具有留學美國背景,如徐氏(康乃爾大學土木工程學碩士)、蔣夢麟(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顧文魁(伊立諾大學碩士)、陳宗文(科羅拉多大學)、沈百先(愛荷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碩士)等人,因此整個水庫的興建,除美援外,美國的提愛姆期和莫克國際營建公司也協助工程進行,戰後臺灣水利工程界原來還延續日本技術的特點,在經由中國技術官僚引進美國技術後,臺灣開始進入美國知識和技術所主導的時期。

從徐世大的水利參與歷程來看,可以看到美國的水利技術觀念是如何藉由中國水利系統移入臺灣舊有的水利系統。徐氏在美國學習水利學理,在中國發揮實務,最後藉由組織的接收、法規的引入、人事的安排、學者專家的身分,讓原本條件就不錯的中國技術人員來臺後,自然取代原日籍技術人員離去的空缺。

作者簡介

作者:陳鴻圖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專長為臺灣史,臺灣水利史、地方志研究等,著有《臺灣水利史》、《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臺灣史》等專書,曾榮獲國立東華大學終身教學傑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