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遙想古人生活 文化遺址調查水利規劃試驗所

  發刊期數:第0274期/ 發布日期:107/04/13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進行工程規劃調查有時後會遇到遺跡,水利規劃試驗所在進行屏東士文水庫工程規劃時,即遇到一處Magalakan遺跡。水利規劃試驗所即依遺址監管保護辦法規定,邀請學者專家進行遺址價值及內涵調查評估,並將結果報主管機關處理。後續針對該遺址範圍及文化內涵進行調查,經綜合調查及評估資料,該遺址文化資產價值性不高,但是水利規劃試驗所仍重視水庫工程對文化資產所造成的影響,具體提出影響減輕對策,包括未來施工前發掘、施工中植被清除、考古監看及水庫蓄水後之監看及記錄。

考古挖掘讓人充滿了想像,例如古人在此地的生活方式如何?為何選擇在此處生活?如何生存?發展出什麼樣的文明?最後為何離開此地?這種種問題是接觸這文化遺址探查現場時,所湧現的思緒。

在遺址現場與考古人員接觸得知考古是一件需細心及需具有科學鑑識能力的工作,甚至要採用高科技儀器方可,整體工作有一定的程序,分述如下:

1、前置作業:

文獻資料蒐集研判、申請發掘許可。

2、田野工作:

地表地質調查、探坑試掘、採土器鑽探及地質探勘等。

3、室內資料及標本整理分析:

(1)清理陶、石標本;
(2)依搜集標本的材質、類別進行分類
(3)鑑定;
(4)登錄,依「遺址發掘資格條件審查辦法」第八條各項規定逐號登錄;
(5)屬性記錄及分析;
(6)儀器分析:地層土樣粒徑分析及沉積環境判讀,陶、石器標本切片分析,黏土礦物分析,以及素標本定年。

4、報告撰寫及表冊製作等。


  • 人工發掘探坑放樣及釘樁
  • 工作人員進行人工發掘
  • 進行現象清理
  • 人工鑽探工作情形
  • 東牆地層堆積
  • 南牆地層堆積

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就遺址而言,發掘必須謹慎為之,但挖掘是瞭解遺址內涵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依據該遺址的現地勘查成果,地表可見的文化遺留數量稀少,不足以充分理解本遺址的內涵,因此需進行探坑發掘。

看著工作人員先清除表面植被,再以水線標示挖掘範圍後,開始逐層下挖。工具使用上,在無考古遺留發現的層位使用鋤頭、圓鍬、十字鎬等較大型的手工具,遇遺物密集或有考古現象處理時用小平鏟、竹刀、毛刷等小工具清理。探坑發掘過程中觀察到的層位及考古現象,依制式發掘記錄表格逐坑、逐層記錄描繪。

看著工作人員揮灑著汗水挖掘,這景象對我來說最熟悉不過了,以前,於規劃中的水庫須進行築材料調查,其採用試坑開挖方式是一樣的,但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遺跡開挖調查時,需仔細緩慢地挖除清理,所費功夫甚鉅,而築材料調查較不需要。

隨著試坑開挖逐漸擴大,埋藏於地底的古人生活遺跡突然顯現在眾人眼底,工作人員更加仔細挖掘並清理、收集標本。看著這些遺跡,思緒突然飄到幾千年前,彷彿自己站在這些人旁; 思緒又突然一轉,感覺似乎自己又在數千年後,看著未來的人在我身旁挖掘地底,探詢我的生活遺跡,想要瞭解我的過往。

隨著試坑開挖進度完成,夕陽也逐漸西落,眾人整理行李,拖著疲憊的身軀下山。自己的人生也增添一筆記憶-Magalakan遺跡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