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蔡忠宏博士演講『GIS於觀光產業之運用』專題心得第八河川局 呂中本

  發刊期數:第0277期/ 發布日期:107/05/04

GPS初體驗: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蔡忠宏博士以精闢且專業的介紹GIS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與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在觀光產業的運用與成果,實感佩服。

在1997年時因公務需要,奉派接收一部手持GPS並接受訓練,為了在颱風豪雨期間,能夠運用TARCK(軌跡)與定位等功能,標定淹水區域、計算範圍及確認災害地點,以獲得最迅速且正確的資訊,供搶修搶險與上級防災救災決策之用,這是開始接觸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等相關資料的初體驗。

以往被列為非常機密、科技、軍事競爭的太空領域,在美國開放24顆衛星的功能,分成六個軌道,運行於約20200公里的高空,繞行地球一周約12小時。每個衛星均持續著發射載有衛星軌道資料及時間的無線電波,以一連串發射、反射、轉換與計算以獲得的相對或絕對的地理資訊後,創造出現今GIS在各個領域上如火如荼的展開與發揚光大,例如:軍事、氣象、電子地圖、地籍管理、國土資訊等。

  • Google Earth

地理資訊的發展:

在紙圖時代,所有的地圖內容均繪製於單一之紙質媒介上,並透過紙圖流通。由於紙圖是唯一的記錄媒介,因此並沒有區隔特定之單一主題現象的彈性。紙圖所選用之比例尺影響可使用之製圖面積,也因此影響記錄內容之多寡及細節程度,例如文字註記之內容往往僅侷限於地物之名稱,也因此限制了地形圖所能供應之內容。單一版本之紙圖通常必須印製大量之複本,且其流通也受到是否及如地圖是人類用來紀錄各種空間現象的主要工具之一。

數值地形圖通常以圖層(Layer)模式管理不同主題之資料,突破了所有現象必須同時記錄於單一紙質媒介之限制,方便於製圖環境中動態變更展示內容及編修相關資料。並可輸出符合規範之紙圖」為主要目標,無論內容、展現,甚至繪圖原則,均以紙圖出圖之需求為最優先考量,最典型的狀況是不重複繪製不同主題之共界線。單一圖層雖可被單獨展示與應用,但卻不見得可滿足地理資訊系統應用之需求,使用者原則上仍套用紙圖時代之「開啟所有圖層」。

地理資訊系統,英文全名為「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通常簡稱為「GIS」。顧名思義,地理資訊系統是由「地理」、「資訊」、「系統」三者結合而成。是與相對位置或空間分布有關的知識都是地理的範疇;將空間資料經數位化處理後,儲存於電腦資料庫中,並將電腦硬體、操作軟體、空間資料與使用人員連結起來。

GIS自1980年快速普及以來,在WEB(網際網路)上不斷地依需要及科技發展而與各類新技術加以整合,例如多媒體(MM)、超媒體(HM)、專家系統(ES)、決策支援系統(DSS)、全球定位系統(GPS)及遙測(RS)皆不斷地與GIS在不同部分加以整合與互補。目前亦有將GIS、RS及GPS合稱三“S”系統者,更有人提出將ES、DSS、GIS、RS與GPS合稱五“S”系統者。整合成了GIS系統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大特色,這主要是因GIS是處理二度及以上空間資訊的系統,故其很容易與處理相同資訊之系統加以整合,以增加雙倍之功能。

GIS生活化:

早期的GIS為了分析大量地理資訊相關資料大多發展在大電腦或工作站上,其開發軟體暨昂貴且難度高,多為公家單位或學術機構所使用,一般民眾實在無緣與此項技術接觸,使GIS技術的推廣與普及有如登天之難。

近年來,隨著科技資訊的突飛猛進,個人電腦效率的提升、視窗作業環境的普及、網際網路的快速掘起,促使GIS技術與成本大幅降低,一般民眾亦不再需要購置昂貴的硬體與軟體就可以輕鬆的使用GIS。拜科技資訊之賜,GIS已不再是貴族用品,而是真正的將GIS落實在一般民眾的生活中。

休閒觀光旅遊前的準備-地圖資料研讀與路線規劃:

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最容易與GIS接觸的介面就是「電子地圖」,因為千百年來地圖一直是用來描述地球表面空間事物的重要工具。因此電子地圖服務網站、生活資源網站、旅遊資源網站及房屋資源網站等都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帶來了相當大的便利。

為旅遊者和旅遊業開發、管理服務的專題地圖。它所反映的內容包括遊覽、娛樂、飲食、住宿、交通、購物設施與旅遊有關的地理位置、氣候等地理條件,以及旅遊費用等,以提供旅遊者作決策。

現在Web GIS與虛擬實境(VR)的建構讓旅遊者可以先行體驗與觀賞景點的特色,以比較各景點的可遊性,在有限的觀光旅遊期程中規劃出最理想的行程。


結論:(自己片面認知與瞭解下對GIS的疑問與感想)

(一)座標互通性與整合:

座標格式不一致,台灣省地籍圖之座標系統包含有地籍座標、TM三度分帶、TM三度改算TM二度分帶、TM二度分帶局部平差、TWD67及TWD97等六種系統。而以往GIS各基本資料庫以TWD67系統建置居多,現階段以TWD97系統為主,轉換參數與系統的統一與建立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整合上的問題尤以地籍資料為甚,例如河川圖籍資料與各鄉鎮之介面有數公尺之誤差;其攸關人民權益與河川公地之管理運用,需重測或校正,至今仍無法定案有效解決。

(二)規格、資料界定、重覆投資浪費資源,似乎坐大才是王道(Google Earth平民化的地理資訊系統):

各個機關自行編列經費與委託或自行研發、製作GIS系統與資料庫,因其軟體規格、方法(空拍或掃瞄圖資)、資料格式不一致,資料互通困難、資料相異無法併合或資料經掃瞄、描繪、數位向量化後其過程中各階段所產生之誤差,「真值」已蕩然無存等問題,最後變成多頭馬車造成政府預算重覆投資,主流終將顯現,小流會隱歿,資源隨之流失。

Google Earth其所涵蓋的尺度小至社區、大至世界,常用簡單功能,包括如:縮放比例尺、360度旋轉地圖方向、立體影像、量測距離等,透過文字與圖像搭配說明,一般人皆能按圖索驥輕鬆操作;並藉由有線網路、無線網路及行動網路(手機、PDA)等媒介隨手可獲得資料,正合乎人的惰性與隨性,何樂而不用,所以Google利基在「搜尋」這項專門技術上,已獲得廣大使用者的支持,Earth Map的在各領域的運用應是未來的趨勢。

(三)協力紀錄、成果共享:

全球資訊網(WWW)提供了便利的儲存、傳輸、檢索的共通資訊環境,讓個人所產出的內容,無論是文件、影像、聲音、或是其他媒材的創作,可以很容易地和他人共享使用。而個人使用的數位用品,例如數位相機、筆記型電腦、行動電話等,更是可以隨時隨地用來記錄每個人周遭的地理景觀或空間資訊,彙集起來就成為眾人可以共享的全域性地理空間資訊,成為多樣化、複功能的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