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地下水保育起步走:臺灣地下水補注管理推動的必要水文技術組

  發刊期數:第0347期/ 發布日期:108/09/06

提到地下水保育,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對地下水進行補注,其中,地下水補注管理(Managed Aquifer Recharge, MAR)即一系列有目的之將水源補注、儲存至合適的含水層,以利後續之使用並提升環境效益過程,更可藉以達到增加地下水資源量、提升地下水水位、淨化水質、防止海水入侵等目的。

透過工程手段將地表水資源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儲存至含水層,並配合管理機制,將使得地下水資源能更有餘裕作更加有效的運用,在現今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地下水補注管理(MAR)於水資源調度層面上顯得更為重要。

臺灣因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且地形坡陡流急使得降雨水源難以有效保留,再加上近年全球氣候變遷之影響,豐枯水期之水量差異增加趨勢亦增加枯水期的用水壓力。而地下水為臺灣國內重要水源,部分地區卻有超量抽取使得地下水水位下降,進而產生地層下陷海水入侵等問題,因此,若能藉由在全球多起已經成功應用MAR技術案例(常見操作流程如圖1、常見應用方式如圖2),將豐水期之地面水資源、降水或經污水處理廠處理過之再生水等水源加以保留並儲存於含水層中,配合管理之策略以供給民生、農業、工業或其他目的之使用,除可增加地下水源之含量,亦是增加臺灣水資源管理單位用水調度彈性、創造水資源環境永續的一把活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