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地下水觀測永續經營之基石-標準作業手冊訂定水文技術組

  發刊期數:第0297期/ 發布日期:107/09/21

臺灣的地下水開發甚早,於明清時期已有淺井及竹管井的記載。然而臺灣地區的地下水逐漸大規模的開發可追溯到1950年代,到了1970年代起,各產業更開始大量使用地下水,致使往後十幾年間於局部地區包含臺北盆地、蘭陽平原、濁水溪沖積扇及屏東平原等地區產生地層下陷地下水污染等國土資源損害問題。

為掌握地下水水文及地層下陷情況,經濟部於民國81年起推動長達17年之「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統計至民國106年底,水利署已於全臺各地下水分區完成794口自記式地下水觀測站井之建置工作。由於地下水觀測井之建置涉及諸多現地調查及監測的野外工作,且調查對象都是無法直接觸及到的地下水含水層,更突顯觀測井的珍貴;除設井外,其他衍生的工作如地下水水位的觀測、地下水水質的調查、觀測井井況的評估與維護等工作,也都要需持續性地投注大量專長人力,更需要了解觀測井自建置、運作到廢除等中間各個環節之工作內涵、處理程序與方法,使能確保在正確與完善的施作基礎下,提供完整且具有可信度之地下水觀測資料,並永續、健全的營運。

  • 早期人力鑿井工作情形(資料來源:台糖通訊)

有鑑於過去水利署觀測井設置、維護、資料蒐取等相關工作多僅由部分人員負責與統籌,然隨著觀測井增加、相關業務範疇的擴增,加上相關參與人員陸續退休與更迭,為了能讓此等重要的實務經驗與相關文件得以完善的傳承、保存,水利署於今(107)年已藉由「107年地下水觀測網及地下水保育專案服務計畫」,於其中一工作項目中針對地下水觀測網營運部分,分別著手撰寫「地下水觀測井設置作業手冊」、「地下水觀測井及觀測儀器維護作業手冊」及「地下水觀測井評核作業手冊」等三本相關營運維護作業手冊,其中,是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以及目前水利署河川局作業方式且不做大幅變動的原則下進行編撰,內容含括了觀測井設置之規劃、設置、水文試驗、觀測井井體及觀測儀器維護作業要項、書面評核方法、現地評核方法、井況分級及評核作業流程等重要內容,可說是彙整了相關文獻以及地下水觀測網營運近30年經驗與實務操作方法的文件;期望藉由手冊之編撰成果,除了協助文件保存與經驗傳承外,更期望能作為相關專責人員養成之教材,培育更多的人力投入地下水觀測網建置與營運業務。

雖然「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已在97年底完成了它的歷史階段性任務,並樹立了我國地下水水文觀測的重大里程碑;且所有參與這項計畫的每一位成員或有更迭,然無論他們現在在哪裡,他們曾用青春、熱血與眼淚,堆疊起對地下水水文觀測基礎建設的每一塊基石,往後透過手冊之編撰,我們將延續其經驗持續進步並使地下水觀測網能更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