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水源特定區農業低衝擊開發設施推廣發展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

  發刊期數:第0379期/ 發布日期:109/04/17

臺北水源特定區乃大臺北之水源地,肩負新店溪青潭堰上游集水區之水源、水質、水量之安全與潔淨,供應大臺北地區500萬人口飲用水。而坪林為著名之茶鄉,其內種植茶園面積約為500公頃,若茶園之施肥尚未被農作物吸收,則會隨暴雨挾帶進入河川,並衝擊翡翠水庫的水質。

  • IoT監測儀器現地設置圖IoT監測儀器現地設置圖

為有效降低集水區之污染對水庫水質之衝擊,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自民國94年便開始關注此議題並參考國外做法著手規劃進行茶園非點源污染削減,以最佳化管理措施(BMPs)設置二座小型人工濕地以收集茶園地表逕流並進行水質淨化處理;102年起,推動LID創新工法,建置多處低衝擊開發策略(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之植生滯留槽設施示範場址,經多年的水質採樣檢測也可得知其具有良好的污染削減成效,且因植生滯留槽占地小、施工簡單、造價低,同時可採污染源源頭分散處理的方式,快速且有效的達到水質淨化的目的,施工時可以利用茶園既有的排水路及其匯流處就地設置,對茶農耕作面積影響低,因此廣被當地茶農所接受,有鑑於此,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自108年起便開始廣泛的設置於坪林茶園內,截至目前為止共已設置39m2的植生滯留槽。

延續此一成效,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持續精進茶園非點源污染之削減,進行污染熱點之分析,訂定削減目標,研擬策略與估算設施數量,排定處理優先次序,進行非點源污染削減最佳化效益配置,依據各茶園之面積、地形及現地條件,規劃結構式LID最佳化面積與設置地點,並綜合應用單元模組化、傳統型及入滲型植生滯留槽等不同型式的設施設置,以達到茶園非點源污染最佳化削減成效,並自108年開始發展非結構式LID模式,嚐試藉由輔導茶農降低施肥量等策略,使水質改善可以有更精進的作為。

另外,因本特定區目前正廣泛設置植生滯留槽,考量後續大量設施維護管理之便利性與確實性,故導入智慧水管理之理念,自108年開始嚐試於茶園LID設施架構IoT監測系統,藉由安置於植生滯留槽入流與出流口的二支土壤水份計的含水率變化,同時搭配物聯網遠端數據傳輸至資料庫並呈現於專屬網路平台,以監測降雨發生之後,農業非點源污染逕流雨水是否有順利的流入槽體內進行淨化後再流出,如此便可推測LID設置地點之合宜性及判斷設施內部是否已產生阻塞,而則需進行LID的維護甚至重新設置內部材料。

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持續致力於水資源保護,創造一個水質清澈、水量豐沛、生態豐富,永續經營的優質水源區環境,並設立環境教育學習中心,鼓勵親身參與環境教育學習,透過植生滯留槽盆栽教學,過濾、淨化、美化及實驗操作土壤過濾概念,進而體驗了解水資源淨化過程,一起成為「水源地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