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承洪韌性在地實踐水利規劃試驗所

  發刊期數:第0423期/ 發布日期:110/02/19

臺灣在過去數十年來的河川治理工程為各縣市降低淹水頻率,然而隨著氣候變遷,極端降雨已經成為常態。由於防洪排水工程有其設計之保護標準,目前以防洪工程為中心,並訴求「不淹水」的水患治理模式於氣候變遷之下遭遇嚴重挑戰。2018年8月23日,熱帶低氣壓帶來之豪雨導致西南沿海地層下陷地區嚴重淹水數天未退,此情況可能於未來再發生。與其訴求以防洪工程達到「不淹水」,也應該面對防洪工程無法完全免除淹水的現實,推動「承洪韌性」,培養各地方即便在地理範圍廣、深度高的大規模淹水情況下,能夠不受災、其社會經濟運作不受干擾、生命財產不受損害的「耐淹力」。

  • 圖1 耐淹示範屋示意圖

整體社區耐淹力的提升策略

耐淹規劃需要涵蓋建成環境改造、產業調整轉型與觀念翻轉等層面。建成環境的解決方案多元,建築物本身可以採用濕式防水—即讓淹水湧入時也不會造成家具損壞;耐淹建築也可以採用乾式防水—如高腳屋、兩棲屋等讓建築物維持於水位之上的設計。交通系統則可以考量浮橋以及高架步道系統的方案,同時合併使用水上大客車、水上機車等兩棲運具。維生系統則應提升設備管線高度或是將其以濕式防水方式處理。

產業調整轉型為另一項耐淹力提升策略。對於以農漁業為生的鄉村而言,研究開發耐淹作物、養殖業轉型為觀光產業等方式,必須針對各村里實際情況考量其可行性並設法推廣。

推動「洪水教育」,於民眾的觀念之中將淹水與災害脫鉤,並藉由水利法納入「逕流分擔出流管制」的新契機,同時推動觀念翻轉與建成環境改造。

  • 圖2 韌性創生工作站示意圖

淹水潛勢社區案例承洪韌性規劃設計

承洪韌性規劃設定下列定位與目標:

• 不以「減少淹水」為目的,而以建成環境之調適改造來防災。

• 耐淹目標為在0823淹水情境下不需從村中撤離、無財物損失。

• 增加耐淹力的同時改善社區環境,增加宜居性。

• 創造「與水共生」的韌性學習環境,讓洪水成為地方發展資源而非僅是災害。

硬體策略主要為環境設計方面之策略,包含建築、交通系統、維生系統、聚落空間配置等,軟體策略包含產業轉型以及觀念翻轉。

  • 圖3 家戶耐淹改造後剖面圖

掌潭社區耐淹示範屋實驗計畫

水利規劃試驗所以嘉義縣東石鄉掌潭社區做為案例區,協助掌潭社區在「承洪韌性」觀念翻轉下的社區營造,以2棟20呎標準貨櫃的形式打造乾式防水與濕式防水實驗屋。

  • 圖4 掌潭社區耐淹示範屋

強化掌潭社區活動中心做為韌性創生工作站

活動中心新建或部分功能增建兩方案,將原辦公室移至二樓,讓居民淹水時能至此避難,平時可做為遊客中心、青年住宿使用。

室內耐淹改造

以一戶住家做為室內耐淹改造模擬操作基地,以現有市售升降產品模擬快淹水時將家具上升至0823豪雨淹水高度以上,以降低家具損壞之情形。

在地實踐-申請109年度嘉義縣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

本案協助掌潭社區發展協會申請「109年度嘉義縣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的執行經費,透過社區參與方式之討論過程,提出概念、形成共識到付諸行動,讓掌潭社區的淹水課題能以示範性的貨櫃屋實驗計畫初步實踐,並於110年1月20日完成濕式及乾式耐淹示範屋落成。濕式實驗屋透過升降裝置及改造電力管線,淹水時就算水進到室內,可架高物品,降低主要家具家電損壞,提升耐淹力。而乾式兩棲屋透過浮力裝置,淹水時房屋會隨著水位升降,讓水不會進到室內造成損壞。耐淹示範屋平時也將作為掌潭社區的「休憩小站」,供社區居民使用。

掌潭社區為「承洪韌性」的示範基地及起點,未來仍需社區自發行動,配合政府資源協助,實踐承洪韌性規劃,打造不怕水淹的耐淹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