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濁水溪河川揚塵防制 空品不良日減少5成四河局管理課

  發刊期數:第0165期/ 發布日期:105/03/11

 一、目前揚塵抑制措施
  由國內外相關研究及案例成果顯示,各種形式揚塵抑制措施多有一定之成效,惟國外揚塵多發生在農耕地、荒地等環境變動較小之區域,工法布置完成後鮮少有其他外來影響因子干擾其減塵效果;而國內河川揚塵抑制措施在工法之選用上面,臨河道沖淤變化大、工法布置後難以維持之難題,為此,工法之選用需綜合考量河川特性、當地民眾習慣、工法適用性、布置時機、地點等因素,定出因地因時制宜之工法,無法以單一工法全面布設;故在有限經費下,以具長期性效果、維護成本較低、工法操作簡易者優先,其次採行以農民使用土地與經濟收益結合較為有利者,來減緩揚塵的發生,第四河川局採取措施如下:

 (一)工程面:
  1.低灘地:水覆蓋(短期:攔水土堤、蓄水池塘)、河道整理
  2.中灘地:綠覆蓋(中期:牧草、短期:防塵網)
  3.高灘地:綠覆蓋(長期:防洪森林帶(具有阻攔沙塵及降低風速))
  4.水防道路:灑水車清洗(應急措施)

 (二)管理面:
  1.加強宣導許可使用人配合相關措施及說明會
   (1)於河川公地許可使用書第11、12條規範於許可使用範圍,不應有違反環保相關法令之行為 。
   (2)農民於種植翻土時應避免於東北季風來臨前,且於翻土後應施作相關抑制揚塵措施(如灑水、直立稻草、鋪設稻草)。
   (3)每年於當地辦理宣導說明會。

  2.加強巡防違法種植及依法嚴格執行取締,藉以遏止不法行為發生及避免揚塵產生。
崙背測站近七年PM10平均值呈下降趨勢
崙背測站近七年PM10平均值呈下降趨勢 崙背測站空氣品質不良日數減少50%

 二、揚塵抑制成效
  懸浮微粒(Suspended particulates,PM10) 指粒徑在10微米以下之粒子。主要來源包括道路揚塵、車輛排放廢氣、露天燃燒、營建施工及農地耕作等,或由原生性空氣污染物轉化成之二次污染物。(懸浮微粒PM10與空氣污染指標關係如下表)
空氣污染指標
0~50
51~100
101~199
200~299
≧300
對健康之影響
良好
普通
不良
非常不良
有害
PM10(μg/m3
0~50
51~150
151~349
350~419
≧420

  濁水溪揚塵抑制措施執行後,以崙背站為代表,並依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監測網崙背測站資料及雲林縣環境保護局統計資料,其懸浮微粒監測數據顯示:
  1.年不良發生日數(PM10>150μg/m3),由98年累積日數74日降至104年累積日數28日,降幅達62%,且呈現下降趨勢。
  2.懸浮微粒值(PM10年平均值(μg/m3)),由98年平均值76(μg/m3)降至104年平均值54(μg/m3),降幅達29%,亦呈現下降趨勢。 
  3.濁水溪沿岸測站懸浮微粒(PM10)PSI值>100站日數統計(日均值大於150 μg/m3),即空氣品質不良日數,崙背地區逐年改善,104年較103年事件日減少約50%。
  4.預警測站PM10>150μg/m3應變日數統計(逐時濃度值) ,崙背地區逐年改善,104年較103年應變日數減少約58.97%。
  5.依據雲林縣環境保護局分析資料顯示,濁水溪上游區段西螺鎮、崙背鄉與二崙鄉河段整治已初略之成效,揚塵潛勢區位轉移下游麥寮鄉區段。
防制工法

 三、未來努力方向
  (一)近期將持續觀測施作中之工法,以引水漫灘為原則,並依現況調整布設其它設施,以期達減緩揚塵之效。
   1.透過點工租用挖土機具方式,施設數道引水渠道,擾亂風場,並嘗試透過水線佈設,增加土體含水量,降低減緩揚塵現象。【短期】
   2.持續評估源移除或現地整平方式,配合現地植生綠覆蓋,少裸露地面積開放民眾提出種植許可。 【中期】
   3.委請評估防洪森林帶建置可行性及後續分期分年實施計畫或其它機關可配合辦理事項。【長期】

  (二)聯合稽查機制
   配合當地縣市政府環保局辦理河川公地聯合稽查作業,落實河川揚塵防治措施。

 四、結論
  「漫天塵、吃飯攪」是濁水溪沿岸自清代以來就存在的自然現象,郁永河的《裨海記遊》早有記載;河川揚塵屬多項自然環境因素所引起之天然災害問題,非單一部門亦非單一工法所能解決,仍需相關單位共擬解決之道。

  目前第四河川局執行重點於濁水溪河川區域內易產生揚塵之裸露地,以植生綠覆蓋、水覆蓋或其他措施,來減抑河川揚塵之發生。後續將配合水利署或組織再造環境資源部流域綜合治理概念,持續參考各局成功案例,以因地因時制宜之原則,再分析與規劃河川揚塵改善推動執行之合宜方式,作為嗣後防治工法之依據,期落實達河川揚塵減量,讓民眾有感,並提升鄰近河川沿岸居民之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