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石門水庫抽泥浚渫的演進北區水資源局

  發刊期數:第0286期/ 發布日期:107/07/06

  石門水庫抽泥最早開始於民國74年,當時因水庫淤積高程已快淹蓋發電進水口及相關放水設施,於是開始採用抽泥船在水庫庫區內進行抽泥,並將抽出的泥水排至水庫下游的13座沉澱池暫放。

  因水庫前水位深達70~80公尺,早期深水浚渫工作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須在8大氣壓的深水中,以高壓噴水泵浦將壓密性黏土質土層噴散,並攪和泥水往上抽出,再經抽泥船上的加壓泵浦輸送越過頂(如右圖 浚渫示意圖)後,才藉由重力流到距離數公里外的沉澱池;這樣的工作是經年累月不斷修正與精進,才有今天的抽泥設備,而抽泥的工法與效率也仍不斷提升,每年都以40至50萬立方公尺為目標來進行清淤。

  石門水庫自53年開始啟用,歷經數場大型颱風造成嚴重淤積,動輒數百萬的淤泥進入庫區;而每一場大型颱風所帶入的淤泥量都是需數年抽泥才能清除,也因此石門水庫在防淤功能改善工程的推動下,已將既有底孔設施改為排專管後,讓颱洪期間可以開啟並排除淤積物,而這是藉由大自然的力量導流排除底泥(稱為水力排砂);但水力排砂仍需在洪流狀能下才能進行,至於已在庫區內的淤積物,則還是需抽泥浚渫方式排除,因此現在抽泥還是在前進行,主要為避免各放水設施遭掩埋,才能確保各進水口功能正常。
  • 抽泥浚渫船
  • 絞刀式抽泥頭
  93年艾利颱風重創石門水庫前淤積面甚至飇高了20公尺,而自98年起重新開始進行前抽泥,至106年已完成抽泥約400萬立方公尺,同時前淤積高程也已恢復至93年以前情況;但現在仍需持續進行庫區抽泥,卻因表層較新淤積泥層大幅減少,以往高壓水柱噴散底泥方式卻已不符實需,於是將設備再提升並改採絞刀式抽泥頭,這是類似犁田方式來刮除堅硬底泥,並經攪和泥水再抽出。

  隨著抽泥效率的提升,按目前抽泥浚渫船工率計算,每年約可抽出百萬立方公尺,但相對於沉澱池淤泥暫置去化速度則成為關鍵因素,因為淤泥清掉才能騰出空間繼續浚渫使用;水庫淤泥的再生利用仍待推動,而無償提供使用現在也乏人問津,目前沉澱池暫置的淤泥僅能依公共工程土方交換方式運送至台北港填海造陸,而花費大筆經費也只能完成每年清運30至40萬立方公尺,這也使得抽泥浚渫效能大受限制。

  石門水庫刻正推動阿姆坪防淤隧道工程,預期完工後將可藉由新設的沖淤池來增加放淤空間,同時也能增闢中、上游水域抽泥工作;相信未來將可再提升水庫淤積清除數量,經由上中下游水域同步抽泥浚渫,來達到延長水庫使用壽命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