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分進合擊治水患水利故事集

  發刊期數:第0284期/ 發布日期:107/06/22

分進合擊治水患

大臺北地區防洪計畫中早期辦理基隆河的整治部分僅包括南湖大橋以下臺北市轄區河段(如大直段之截彎取直整治工程);南湖大橋以上河段為新北市(原臺北縣)、基隆市轄區,因當年未全面開發且居住人口少,故未納入臺北防洪計畫辦理。南湖大橋以上河段後因颱風嚴重淹水才開始治理,如初期計畫及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整體治理後,基隆河水患已獲有效控制,當時經濟部水利署還立一創舉,把十個河川局通通召集來,安排各河川局之負責工區,採分進合擊之方式分頭進行整治工作,使基隆河整體治理工作提早完成。對於大臺北防洪的種種,前水利署陳伸賢記憶猶新,娓娓道來當年的整治情景。

當年基隆河南湖大橋以上的河段尚未治理,逢颱風豪雨就發生嚴重淹水情況,如民國89年(2000)象神颱風、90年納莉颱風,都在當地造成嚴重災情,甚至有沿岸貨櫃被吹落河中,卡在橋墩造成阻塞溢淹的情形。為有效解決基隆河水患問題,水利署遂著手進行基隆河上段整治工作。整治的工作困難重重,汐止有處河段寬度不足,無法通過符合設計標準的洪水量,但若是要拓寬河道,就必須拆除13棟大樓,茲事體大。設計人員最後利用分洪設計,把基隆河80%的洪水量從員山子分洪道直接分流走,如此可降低洪水水位,減少用地的需求要,免除拆屋,又可設計具有生態工法的土堤緩坡,綠美化河堤環境。

施工初期,居民因出入受限、機具干擾等因素,不時抗議施工,但隨著工程的進行,地方民眾態度也逐漸轉變,甚至還送飲料、水果給現場施工同仁。竣工後,工程通過多次颱風豪雨的考驗,成效有目共睹,為此,汐止鎮鎮長頒發感謝狀給水利署,感謝水利署同仁的辛勞,解決他們困擾已久的淹水問題。

基隆河的治理還有一段溫馨小故事,當時的第十河川局局長劉駿明,早年喪偶,經當地里長好意介紹,結識現在的夫人,並由水利署前署長陳伸賢證婚。還記得婚宴當日適逢納坦颱風來襲,劉駿明在婚宴結束後便直奔災害應變中心指揮,這種認真負責的態度著實令人敬佩!後來,劉駿明伉儷的小孩也由陳伸賢證婚,兩代佳偶都接受陳署長的祝福。

基隆河整治的生態工法也極具特色,前不久退休的前水利署簡任正工程司林延郎說明,基隆河整治的一大特色,在於它是第一個系統性採用生態工法治理的計畫,堤防不是全部用混凝土去做的,而是用蛇籠。用生態工法堤防也有其條件。南湖大橋以上河段,基隆河雖彎彎曲曲,但本身河道坡度平緩,且在初期計畫已經疏濬,少有大的土石流下來,所以可以用生態工法整治。蛇籠是用鐵網製成的籠子,裡面放卵石或礫石,又稱石籠石籠有較好的透水性,還可於石縫中填入泥土與草籽,讓蛇籠長出植栽,當蛇籠長滿草就會把石頭固定住,又可為混凝土的單調景觀增色,所以成為符合生態觀點的堤防設計工法。

基隆河整治計畫另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它是水利署第一個以團隊分工完成的河川整治計畫。由於基隆河整治的計畫時間緊迫,水利署便將基隆河分段,動員全省各河川局負責每一段的整治工作,因此基隆河各段的治理工程與採用的生態工法皆各有特色。動員各河川局投入基隆河整治工作的做法因頗有成效,後來的大里溪第三期整治計畫也效法基隆河整治計畫分工合作的精神,讓各河川局投入大里溪的治理。團隊合作是基隆河整治重要特點,原本因時間急迫而採用的作法,卻意外有良好的效果,成為各河川局分工整治河川的先例。

  • 長安橋河段治理後景象

    長安橋河段治理後景象

  • 江北橋河段治理後景象

    關渡隘口示意圖

  • 遠眺江北二號橋之河岸綠草如茵及河岸高樓林立的景象

    遠眺江北二號橋之河岸綠草如茵及河岸高樓林立的景象

基隆河整治前,汐止時常淹水,汐止因淹水而聞名,房價也隨之低到谷底。但歷經耗資300多億元的整治之後,汐止的水患已不復見,成效顯著。林延郎不禁開起玩笑:「現在汐止房價大漲,漲幅達到2、3倍,水利署負責整治,卻沒有投資房地產,水利署淨做賠本生意,是不是應該好好檢討?」這是茶餘飯後的玩笑,水利人員以專業的技術、敬業的態度全心全力投入水患治理工作,地方百姓受益於整治的成效,而當年的水利人員在治水完成後則是功成身退,不帶走一片雲彩!

資料來源:

本文引自『回顧七十 前瞻永續-水利故事集』一書

1.整理自經濟部水利署前署長陳伸賢河川海岸組前簡任正工程司林延郎的訪談內容。

2.照片來自經濟部水利署基隆河整體治理網頁」,https://goo.gl/L6JhSg。

3.遠眺江北二號橋之河岸照片為TIIWE副研究員林宗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