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海岸濕地砂灘復育新工法研究-以桃園海岸為例簡介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發刊期數:第0078期/ 發布日期:103/07/11

第一年度蒐集計畫區鄰近桃園海域之潮位、波浪、海流、海岸地形、藻礁分佈、海岸環境現況、防護設施與國內外灘生成防護工法等相關基本資料,並完成彙整。再藉由桃園海岸歷年水深地形資料、侵淤分析及現況海岸波流場模擬結果,同時依據國內外灘生成防護工法檢討結果與試驗工法場址海域漂特性,透過工法學理與一維灘線模式(Genesis)規劃試驗工法佈置方式,研擬於北港海堤擇取離岸潛沒式突堤作為計畫試驗工法。

依據所蒐集往昔地形水深資料,經由平面侵淤與實測灘線變遷分析結果,以北港海堤至垃圾掩埋場地區之侵蝕情況與灘線侵退最為嚴重。再經以SMC模式推算計畫區之波流場分佈,計算結果顯示,於北港海堤至垃圾掩埋場地區之近岸波高與近岸流均明顯較其他區段為大。另外查核2012年及2013年水深地形資料,該段海岸非屬藻礁分佈區。因此,規劃擇於北港海堤至垃圾掩埋場海岸段,作為創新工法試驗場址(如圖1)。

相關圖片

現地試驗工法選擇原則,以延伸波浪消能緩衝區(淺灘促淤後,後側灘即生成),避免對鄰近海岸造成侵蝕影響以及經濟性與景觀性為主要考量。其中突堤工法之控制原理在於攔阻沿岸漂,為避免其阻斷沿岸漂,對鄰近海岸侵蝕與環境景觀造成影響,並參考義大利與希臘海岸防護經驗,研擬採用以竹樁框架及支撐桁架組合成之離岸潛沒式突堤(如圖2)。

相關圖片

為瞭解現地試驗工法執行成效,辦理現地試驗施工前及成效追蹤之地形監測作業,於5月30日~6月6日期間完成施工前地形監測作業,於10月9日展開灘地測量,後續由於海象條件不佳,第二次地形測量延展至11月4~5日進行,第三次地形監測於11月21日進行,第四及第五次地形監測於12月3及12日進行。現地試驗工法係於2013年10月8~20日期間進行施工(照片1)。

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