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源水隱於市 再生水發展與契機水源經營組 康文瑋

  發刊期數:第0374期/ 發布日期:109/03/13

人口與經濟活動密集地區,均發生用水量呈現逐年增加,此為全球性趨勢,也導致局部區域缺水的風險增加,水資源分配短缺成為都市發展與運作最大的限制之一,同樣的在臺灣也將面臨挑戰,政府透過開源、節流、調度及備援等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其中「再生水」即是一股重要的「開源」水資源。

國內目前推行「再生水」主要以公共污水處理廠放流水作為水源,係由生活用水經過家戶下水道及公共污水處理廠後,原本要放流至河川、海洋的放流水再經高級水處理(例如:UF+RO程序)再製而成,其水質成份遠較工業放流水單純,為具有質穩量定、較不受水文天候限制優勢的綠色水源,除符合國內經濟及社會文化發展需求外,也兼顧環境永續;而國內目前每日經公共污水處理廠處理放流之可優先作為再生水源頭水量約為100萬噸(約200萬噸僅初級處理不適合當再生水水源),如何有效推動這股「隱於市」的再生水已成為我國永續發展之政策目標之一。

經濟部是全國水利主管機關,綜理水資源調度分配及多元水資源開發,內政部是下水道建設及公共污水處理廠的主管機關,雙方合作開啟這道隱藏水資源的大門,由經濟部媒合「再生水」用水端及制定「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及相關子法,內政部提報計畫奉行政院核定由「污水下水道建設計畫」(示範案)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攜手推動,終於在107年8月完成全國首座「鳳山再生水廠」,現已每日供應4.5萬噸再生水予高雄臨海工業區使用,而接續「鳳山再生水廠」推動成功,臨海案(3.3萬噸/日)、永康案(1.55萬噸/日)及安平案(3.75萬噸/日)均與用水端完成用水契約簽訂,完成後高雄及臺南地區每日將有13.1萬噸再生水供給工業及高科技晶圓產業使用,意即每年可省下4/5座南化水庫水量,除對於南部地區水資源供應是一大助力外,每年售水金額更達10億元,具足夠商機吸引國內優秀廠商投入並形成產業鏈,讓國內水產業有明確的發展前景。

再生水計畫推動模式及過程涉及中央各部會、地方政府之權責分工,及與產水端、用水端之四方權利義務關係,為一複雜且須協調整合之計畫,國內再生水推動策略目前採以需定供模式,優先給工業廠商使用,參考目前自來水價約10~12元/噸,而再生水建設及營運成本約為新臺幣35元以上,鳳山再生水示範案因屬政府興辦的示範計畫,建設費用全由政府投資,相較韓國建設費補助50%已具極大優勢,惟用水端仍需支付營運成本及污水水源費18.8元,還是較自來水價高5成以上,但若考量缺水時期以水車將25噸的水從台北載到新竹一趟要價約3.5萬元來看,一噸水的價格將高達1,400元,故穩定的供給水源才是再生水的核心價值,平時使用再生水雖負擔較高的價格,但以風險的角度而言,產線停擺才是企業不可承受之重,使用再生水穩定水源即是企業經營風險轉嫁及降低的重要策略。

雖然再生水推動仍有許多困難有待克服,而現今隨著鳳山再生水廠推動成功,廠商用水思維也開始逐漸翻轉,透過個案協商及客製化需求,以長期契約保障各權益,並依循「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使國內再生水推動將不再是寸步難行,而是朝向供、需水端及民生三贏的正確道路上前進,並確保經濟發展及城市就業環境,開啟循環經濟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