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桃園台地埤圳的水文化水利故事集

  發刊期數:第0278期/ 發布日期:107/05/11

桃園台地埤圳的水文化

桃園台地上有2萬2千公頃耕地,早年缺乏穩定水源,農民利用百分之一坡度的天然地形,鑿地築堤設置蓄水池塘,蓄積雨水,以利晴天引水灌溉農田,維持稻作生長,但因都是自鑿自用且各自為政,池塘與池塘間又缺乏連通水路,而無法調濟彼此間的虛盈,水量經常捉襟見肘無以為續。又加上桃園台地四季雨量分佈不均勻,颱風豪雨池塘滿水溢流,久旱不雨則乾涸見底,甚至被烈日曬到龜裂,灌溉用水枯竭,秧禾乾萎致死,旱害屢見不鮮,可以兩期作而順利收穫的寥寥可數,產量經常不及一般農田的一半,農村經濟萎靡不振,農民生活艱難,極度盼望能獲得穩定之水源。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派土木局技師狩野三郎、八田與一等進行調查、測量並完成了基本設計書,規劃在大嵙崁溪(現稱大漢溪上游「石門」地方築一進水口,開鑿渠道引水入於台地,則2萬2千公頃耕地可獲得穩定之水源而成為兩期作之優良水田,對糧食增產,改善農民生活助益甚大。地方人士為此也多方奔走極力爭取,惟因渠道工程需開鑿隧道、架設水橋,穿越山嶺,橫渡溪谷,不僅規模浩大且所需經費亦甚為龐大,並未立即付諸實施,直至民國5年(1916),因日本國內糧食生產不足,總督府因增產糧食之急迫需求,決定以官設埤圳方式-總督府2/3、民1/3合資-引為全臺14處官設埤圳計畫之一;由總督府主導興築開設桃園大圳工程,期對增產糧食大有助益。當時計畫僅包括進水口一處、導水路0,467公尺、幹線25,376公尺、支分線258,872公尺,以人工開鑿興築,於5年11月開工,至11年4月導水路完工,13年支分線部分完工,同年5月26日通水開始灌溉台地上的耕地。依據桃園大圳三號隧道出口之「供養塔」碑文記載:「由是灌溉之利大開,平疇有藝,潤物孔多財用日足」,可見當時地方農民對桃園大圳之殷切盼望!

工程包括桃園大圳幹線及支分線,由臺灣總督府土木局施工,日本技師八田與一、狩野三郎主其事,臺日技術人員共同參與,於民國5年(1916)開工,至13年(1924)5月26日完工通水,計歷時8年。大圳隧道長15,707公尺,因地質軟弱且富含地下水,工程施工及後續維護非常困難;細和水常常一起流出,於16年(1927)第三號隧道的一部份,發生拱門的磚塊因土壓和水壓的關係而脫落,土把隧道埋沒,當時剛好為斷水期,就趁此機會,將隧道詳加檢查,凡有崩裂之虞的地方,皆用鋼骨水泥補充加強;利用每年5月的一個月及11月底起至隔年1月間約二個月的斷水期間,趕工修築,從21年(1932)動工,到25年(1936)完成。

當時官設埤圳工程並未包括貯水、給水設施,為達成完整的灌溉系統,於是運用民間人力及資源,於民國8年(1919)8月依「臺灣公共埤圳規則」第四條相關規定,成立公共埤圳「桃園大圳組合」,負責籌款及徵調人力,至17年(1928)完成蓄水池建設改善及各給水路的興建,共開設貯水埤池231個,小給水路846,486公尺、河水132處等工程。

桃園大圳是官設埤圳的最後一個工程,之後水利事業組織變革,於民國8年(1919)改稱公共埤圳,19年(1930)又改為水利組合,至26年(1937)官設工程全部免費移交給水利組合,以利繼續維持。

早期埤塘只在台地範圍內引水的情況,持續了約200年,直到本世紀初自大漢溪引水桃園大圳完成之後(1928年),才有所改變。桃園台地上先後經歷平埔族、西班牙人、荷蘭人、日本人、中國人對於埤塘的「看顧」,小小不起眼的埤塘,竟也匯集了多元的文化。然而,在桃園大圳石門水庫及石門大圳興建後,為了要提高農業生產進行重劃,原有聯繫埤塘及水庫之間的蜿蜒水路廢除,埤塘也因為大圳興建及土地開發需求,逐漸失去原有貯水功能而遭填平廢除。根據臺灣堡圖(1904年版)及歷年來臺灣地圖套疊分析,桃園台地埤塘消失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個是桃園大圳參與灌排,第二個則是石門水庫興建,此二者改變農田灌溉方式,造成埤塘地位需求降低,多數已消失,民國52年(1963)石門水庫完成時,桃園市內約有8,845口埤塘,但自從桃園大圳、石門大圳陸續開鑿,石門水庫供給充分的灌溉水源後,多數的埤塘喪失了原始的灌溉功能,因此逐漸消失或荒廢,慢慢改變為其他用途,依據84年(1995)的統計,全市尚存在1,450口埤塘,至90年代,依「桃園石門地區埤塘之現況分析與研究」計畫之調查,桃園大圳計285口、石門大圳計410口,合計710口;剩餘埤塘岌岌可危。

近年隨著社會經濟轉變及區域工業化、都市化發展,水資源的缺乏及廢污水污染問題與日俱增,加上全球氣候異常,缺水危機,仍是政府極需面對的問題,水資源的利用開發己成政府要務,故埤塘之貯水利用與預防污染問題,益顯重要,應進一步探討研究,擴大埤塘有效蓄水量與再利用可行性,以利區域水資源之整體發展。

資料來源:

本文引自『回顧七十 前瞻永續-水利故事集』一書
整理自「臺灣農田水利發達誌_桃園大圳」及行政院農委會農田水利入口網,網站內容,https://goo.gl/5Iv0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