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二河川局啟動後龍溪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第二河川局

  發刊期數:第0427期/ 發布日期:110/03/19

第二河川局轄管後龍溪發源於鹿場大山,流經大湖、苗栗、頭屋及後龍等鄉鎮市,流域面積536.6平方公里,主流長度約58公里,共包含12條支流後龍溪上游泰安鄉大多為泰雅族原住民,中下游則以客屬居民佔多數,也是客屬族群重要的生息地,因流域內聚落族群融合居住,形成多樣化的文化景觀。後龍溪於清朝初期即興築堤防,至民國前11年堤防設施已稍具雛型,光復後訂定更完備之治理計畫,依治理計畫逐年治理,近年兩岸防洪設施均已大致完成,經過多場颱風豪雨考驗,顯示後龍溪治水工作推動至今有一定成效。而為因應近年全球氣候變遷影響,水利署提出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

本策略跳脫傳統以水道治理(線)為主,防洪不再以堤防高度唯一考量,透過土地管理及洪水分擔策略(面),打造國土韌性承洪,目標由下而上改善社會面對洪水風險之調適能力,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依據水利署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參考手冊」,面對未來氣候變遷情境,本規劃策略應釐清流域高風險區位,以風險管理概念研提多元調適作為,同時導入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Nature-Based Solution)理念,考量生態環境保育、水岸風貌及歷史人文,藉此同步提升水岸環境品質,打造「韌性承洪,水漾環境」為目標願景。

第二河川局於今年度首先辦理所轄之後龍溪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擬積極邀請流域內相關公部門、地方議題關注團體及相關權益人等,研議河川、自然與人相互之平衡關係,藉由導入民眾參與研商平台營造水利工程結合地方產業與文化,並思考因應氣候變遷威脅下易致災地區之因應策略,納入在地滯洪、與水共生及第二道防線等思維,以防洪安全為基礎配合檢視苗栗縣國土計畫、串聯流域生態廊道與鏈結地方產業文化,建立民眾參與規劃決策平台並持續循環管理,期待政府政策方向能符合社會大眾對水的想像、對水的期望以及與水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