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旱水重生-旱溪排水(鷺村橋至日新橋)整治工程第三河川局

  發刊期數:第0410期/ 發布日期:109/11/20

旱溪上游於東門橋改道後,原下游段轉型為都會型的平地區域排水,早期稱「旱溪廢河道排水」,後名為「旱溪排水」。今第三河川局推動旱溪排水整治,治理思維從過去防洪為主轉變成兼具休閒遊憩及生態友善的水域環境,101年所推動的「康橋計畫」成效有目共睹,由「康橋計畫」向上游延伸的「大康橋計畫」,也在地方民眾的期盼下積極推動。

  • 水岸縫合-拆除都市中突兀的高牆,融合水岸與都市景觀水岸縫合-拆除都市中突兀的高牆,融合水岸與都市景觀

第三河川局108年執行「鷺村橋至日新橋」河段整治,該河段自旱溪改道後,左岸留存2至4公尺高的龐大舊堤防,反倒切割了視線空間感,阻隔了人與水的連結。

為了使人與水重新親切,還給民眾無隔閡的水岸,治理以「水岸縫合」為主軸,拆走都市中突兀的高堤,施設人行步道及人文特色廣場;設計緩坡草皮連結水岸與周邊綠地,並以人行景觀橋串連兩岸,整合並擴大民眾活動空間,藉此融合水岸與都市景觀。

  • 生態友善-新設護岸減少使用混凝土採緩坡化排石、多孔隙護岸及緩草坡築設,維持生物上下通道並提供動物及魚類躲藏空間,並保留30株既有老樹生態友善-新設護岸減少使用混凝土採緩坡化排石、多孔隙護岸及緩草坡築設,維持生物上下通道並提供動物及魚類躲藏空間,並保留30株既有老樹

設計手法上融合「在地人文」的元素,以在地意象「白鷺」、「竹林」等元素設計欄杆、人行景觀橋及故事牆造型;並以彩繪地坪延伸社區彩繪文化,賦予排水特色以融入在地社區。

滿足水與人需求的同時,為達到「生態友善」的目的,現地保留既有大型喬木,並以天然塊石替代混凝土為主要材料,全區步道採透水鋪面設計,並新植原生喬木灌木及地被植物;施工中落實水道不斷流及保留喬木的標記、保護等措施,並落實施工前、中、後生態調查檢核。完工後原有小白鷺夜鷺等在地物種,依然於林木間飛翔、覓食於水岸。

  • 在地人文-配合在地意象,特色元素併入新空間型態,以鳥竹圍、白鷺鷥及人文私塾特性塑造水域空間,延續旱溪排水歷史風貌在地人文-配合在地意象,特色元素併入新空間型態,以鳥竹圍、白鷺鷥及人文私塾特性塑造水域空間,延續旱溪排水歷史風貌

108年7月行政院長蘇貞昌蒞臨視察旱溪排水,指示積極啟動「大康橋計畫」,創造優質生活環境,增加當地休憩空間,要求工程如期如質完成,期許推動建設應讓民眾受惠有感。第一期(鷺村橋至日新橋段)如期如質於109年8月竣工,第二期(國光橋至鷺村橋段)亦預計於109年底完竣,隨著計畫逐步推動,旱溪排水未來將以「水岸縫合」、「在地人文」及「生態友善」的新面貌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