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5月8日-八田與一忌日與嘉南大圳、烏山頭水庫本專欄作者為張炎銘先生

  發刊期數:第0086期/ 發布日期:103/09/05

嘉南大圳是日治時期為解決嘉南平原灌溉問題,於1916年由日本技師八田與一所調查、規劃、設計、監造的;從1920年9月開工到1930年5月完成,耗資5,400餘萬元,灌溉嘉南平原150,000公頃三年輪作田,是臺灣在日治時期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而八田與一也因此工程而留名青史。

全部工程包括烏山頭水庫水庫因匯聚39條大小支流,從空中鳥瞰,蜿蜒曲折、形如珊瑚,故舊稱珊瑚潭)、濁水溪進水口、南幹線與北幹線、濁幹線與支分線、排水及防潮設備等,灌溉排水渠路密布,是當時全亞洲最大的水利建設。該工程完成後8年,檢討其成效,不但地價增值,單就收穫總值就由1,460餘萬元增至6,180餘萬元,因此當地農民尊稱八田與一為「嘉南大圳之父」。

烏山頭水庫是嘉南大圳灌溉系統的關鍵工程。水庫位於台南市官田區,除攔取曾文溪支流官田溪水外,後來並從曾文溪東口越域引水。本水庫自身集水面積才5,824公頃,但曾文水庫灌溉及公共給水的功能卻是由東口透過烏山嶺隧道【照片337】,由西口進入本水庫,由本水庫來達成。因此,本水庫可說是曾文水庫最得力的助手,本水庫更是嘉南水利會的命脈【照片360】。

相關圖片
【照片337】
相關圖片
【照片360】

八田先生【照片374】,獻身臺灣水利工程32年,是一舉將嘉南平原變成黃金沃野的幕後推手,1942年5月他奉命赴菲律賓進行棉作灌溉設施調查,所乘坐之輪船遭美軍潛艇於5月8日擊沉而逝世。

相關圖片
【照片374】

現在於烏山頭水庫風景區中有「八田技師紀念室」【照片344】,其墓塚及紀念銅像亦於風景區中。嘉南水利會並在每年5月8日其忌日時舉辦「八田追思紀念會」,表達後人對八田技師的懷念與尊崇;日本人亦成立有「八田之友會」,包括八田與一的後代子孫組成的家屬團,每年都會自日本前來參與追思紀念會。試想:全世界有哪座水庫有紀念外國人的銅像?但講到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一定要提到八田與一先生,他對臺灣的貢獻,不能遺忘。雖然有人認為他只不過是日本殖民臺灣的代表,壓榨臺灣財富供日本軍閥侵略,甚至也有人批評其工程,但他對臺灣水利的貢獻是不必、也不需要故意抹殺的(參閱附錄三,原刊載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相關圖片
【照片344】

水庫雖是土木建築,但還是會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烏山頭水庫及其鄰近地區由於環境優美,早在1969年2月嘉南農田水利會就成立烏山頭風景區,1997年1月完成新出水工【照片343】,5月23日舉行竣工典禮。此外,水利會為開發財源及響應再生能源政策,與台化公司共同投資(水利會70%,台化30%),於2002年新建完成烏山頭水力發電廠,利用水庫與送水口處約20餘公尺的水頭落差發電,是臺灣第一座民營水力電廠。

相關圖片
【照片343】

【補充說明】半水力淤填(Semi-Hydraulic Fill):烏山頭水庫採「半水力淤填」方式構築,與近年「分區滾壓」不同,是臺灣惟一採取此工法的水庫。依水利會網站資料,也是目前世界僅存的半水力沖淤式土石壩結構。所謂「半水力淤填」是相對於「水力淤填」;水力淤填是以高壓噴水方式採取築材料,再以水管、重力流或壓力輸送至址,利用水流力分撿不同粒徑材料來築,將細顆粒材料沖至心形成不透水層,粗顆粒則形成外部保護層;而半水力淤填是搬運築材料時利用卡車、傾倒車、輸送帶等機械方式,築則仍用高壓噴水方式。


 

附錄三:八田與一之功不必抹殺

郭譽孚先生「八田與一,哪是愛台灣愛水庫」,抨擊八田與一所調查、規劃、設計、監造的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筆者尊重其研究。但世界上任何一件工程,都可以找出缺點,僅以工程的某些缺點就抹滅八田與一的貢獻,並不公允。

烏山頭水庫最特殊的是採用「半水力淤填」方式來構築,就是利用高壓水流分撿不同粒徑材料,讓細顆粒材料沖至心形成不透水層,粗顆粒在外圍形成保護層,這種施工方式不同於以往的碾壓夯實,有更大的風險,當時總督府的技師當然會反對,換是本人也會反對;而此種水庫全台僅此一座,全世界亦不多見,本水庫在完工後半年有部分即遭地震所損,世界上其他類似水庫亦皆已毀損,可見此種施工方式並不好,八田與一也許是為了驗證學理,或考慮築材料的取得,或甚至只是想開風氣之先而採用了不同以往的方法,後人不該以「後見之明」而苛責,何況該大屹立官田溪上已超過八十年,後續如何維護此罕見的水庫安全,才是我們更該關切的課題。

再說引水路沒有鋪設水泥,造成漏水嚴重及後來難以維護問題,則不管是否受限於當時工程經費,或因地震而造成漏水嚴重已不重要,嘉南水利會已提出「新烏山嶺引水隧道計畫」,並獲環評有條件通過來代替原引水路,任何工程不能期待永垂不朽,而要檢視其本益比,烏山頭水庫曾文水庫是串連運用,每年提供約七億噸供灌溉、生活與工業等各種用水,民國九十一年還成立第一座民營水力電廠,利用水庫與送水口落差發電,其整體效益遠超過其維護費,而每年五月八日的八田與一忌日,嘉南平原的農民都會齊聚紀念八田與一將嘉南平原變成台灣米倉的貢獻,單靠稻米育種,若沒有水庫與大圳的灌溉,如何能夠?


若有相關照片或典故要提供,請寄水利署資訊室黃富馴(E-mail:a210060@ms1.wra.gov.tw),並請留下聯絡資料,以利作者採用參考時可以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