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淺談順應河相的河川復育第一河川局

  發刊期數:第0390期/ 發布日期:109/07/03

自然河川受到洪水、泥等營力作用,產生河流地形變化的範圍,此範圍包含過去受自然營力而改變的地貌及未來容許河川自由的變動。亦可稱之河川廊道(fluvial corridor),是一種線形或帶狀的空間結構,為地形所決定。在防災、生態保育與復育、資源利用等方面皆具重要意義。以下分享「瑞士日內瓦艾爾河的河川復育Renaturation of the River Aire」案例。

  • 圖1艾爾河位置示意圖及原治理方式圖1艾爾河位置示意圖及原治理方式

艾爾河(L’Aire),位於法國與瑞士交界處,流經艾爾平原,形成辮狀河川集水區面積為100 km2,作為日內瓦地區重要的農業灌溉用水來源。1876年興建堤防後,需定期採。1880年截彎取直,坡度變陡,洪水集中在下游,易造成下游市區水患加劇。1960年下游段改變為排水箱涵,但超過設計流量,鄰近工業區就會淹水。1987年興建排洪隧道,分流至隆河。(如圖1)

  • 圖2艾爾河再生計畫設計圖圖2艾爾河再生計畫設計圖

鑑此,艾爾河原來的生態因此遭到嚴重破壞,故日內瓦州政府在2001年起,開始醞釀艾爾河生態恢復計畫,並以生態復育為宗旨,舉辦艾爾河復育設計競圖。(如圖2)

艾爾河再生計畫分為三階段,包括在高灘地創造兩個蓄洪區;在考慮公共建設空間配置的條件下給予河川流動的空間;原取直之河道恢復為蜿蜒曲流,但保留部分人工渠道,以供民眾休閒使用,讓自然與人為的型態並置,且利用水圳之周邊社區延伸綠帶。在改變渠道化之河段,以廣大高灘地還給艾爾河,使河道能自由流動發展,地景建築師Georges Descombes以瑞士巧克力為靈感,在深槽流路之河床挖出菱形格狀,透過試驗模擬,經洪水沖積自然變回原辮狀流路,讓水路自由流動出自己造型,進而使生態環境得以變得多樣性。(如圖3)

在這5km長的艾爾河,保留運河,把運河與河道特性的互相結合,創造一佔地50公頃的公園,是一個永恆的痕跡,將過去與未來結合在一起。在設計理念上,結合生態恢復、生態廊道及整個河流區域的景觀元素,根據河川地勢及運河情況,運用順應河相的概念,以營力為主、形態為輔的方式恢復河川生機,透過跨領域整合達成防洪生態復育及景觀遊憩等,讓這條市郊河川能同時具有多機能價值。(如圖4、圖5)

河川復育,需有體制設計與技術發展的跨域整合,非僅在表面實行擬生態工法,首先應對洪水、泥流域及人為管理等營力的掌握,探究其地形特質、地景元素、水質水量等形態,順應河道骨架與彈性空間之法則,期待在自然機制情況下,誘發潭瀨及多孔隙水岸空間等棲地的形成,創造三生、進而能成為活的生態系、活的人水關係,營造活的河川復育沒有既定的最佳狀況,但在現有自然與人文機制作用下,應有較佳狀況,期許,未來我們的河川復育,在借鏡他國學習經驗,用心與河川對話原則下,能成為效仿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