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00年5月-八堡圳改善完成及跑水節本專欄作者為張炎銘先生

  發刊期數:第0091期/ 發布日期:103/10/10

八堡圳跨屬彰化地區,圳頭自南投民間濁水溪進水口經14公里幹渠後,原分為第一圳、第二圳兩個灌溉系統,第一圳幹線長33公里,有支線14條、分線24條;第二圳幹線長29公里,有支線17條、分線19條。臺灣總督府於1901年7月4日頒布公共埤圳規則後,經合併二圳及附近埤圳為同一系統,包括幹、支、分線總圳路長度達920公里,與台南市的通垺圳、新竹隆恩圳合稱臺灣三大古埤圳,而三個水圳中又以八堡圳的興建最早,同時灌溉面積最大,約24,926公頃。

第一圳是鳳山拔貢后陞兵馬指揮施世榜(以墾戶「施長齡」之名)籌鉅款興建,由清康熙48年(西元1709年)開始,費時10年始完成,故稱「施厝圳」,又因由濁水溪引水,所以也稱濁水圳,完成的八堡一圳用以灌溉八堡地區農田,所謂「八堡」是當時行政區域名稱,指東螺東堡(二水、田中及永靖、田尾的局部)、東螺西堡(北斗及田尾局部)、武東堡(社頭、田中、員林的局部)、武西堡(埔心、員林、田尾鄉的局部)、燕霧上堡(花壇及秀水鄉秀水、陝西)、燕霧下堡(大村、員林大部分)、線東堡(彰化市大埔、莿桐鄉)、馬芝堡(鹿港、福興、埔鹽)等地區。

相關圖片

第二圳原稱十五庄圳,於康熙60年(1721年)由埔心鄉仕紳黃仕卿倡議開設,至1906年合併於八堡圳,1932年修建共同進水口並設分水門,2000年5月配合集集共同引水計畫,辦理完成八堡圳幹線系統改善工程,方有今日面貌。

相關圖片

八堡圳可說是彰化縣的「母親河」,有了八堡圳才成就彰化成為農業大縣。而古時候,圳渠完成之後要選擇良辰吉時通水,依古禮必須舉行通水祭,以祭「河伯」。儀式由引水者身穿簑衣、手捧牲禮置於頭上在圳路前面奔跑,將水由閘門引入新圳道,這儀式稱為「跑引水」,也成為現在「跑水節」的由來。

「臺灣跑水節(祭)」則是近年來彰化縣政府每年在11月舉行的人文活動,以傳統古代禮俗來舉行通水祭,不但讓當地民眾瞭解老祖先的引水智慧,也宣揚「吃水果拜樹頭」、「為善不欲人知、不求回報」的理念。透過跑水節文化、白柚及地方美食,讓民眾體驗二水獨特的人情味,營造美好回憶。

雖然跑水節是一種人文活動,但跑水時進入圳內,真正與水接觸,比起遠遠地看水,可說得上是真正的「親水」活動了。

相關圖片

【補充說明】林先生廟:施世榜因開鑿八堡圳被尊稱為臺灣水利建設的祖師爺,但八堡圳剛完成,用盡各種方法,卻無法將濁水溪水引入圳道。施世榜非常焦急,只好重賞千兩黃金,希望能找到解決之人。相傳有一天,一位老翁前去指導,利用籐、鉛絲紮木或竹條做成像笱(一種捕魚的竹器)的籠子,再內填石塊,堆疊這些籠子,安置在河中成為水以引溪水入大圳。從此旱地變良田,農民收入大增。施世榜為感謝他的功勞,要贈以千金,但這位臺灣最早的水利工程師,拒絕受酬,也不願告知姓名,只自稱「林先生」而翩然離去。後人感念其恩德,在二水取水口附近建一廟宇以祭拜紀念,此廟稱為「林先生廟」。廟雖經過幾次翻修,但仍在原地,1977年彰化水利會重修此廟,還立了紀念碑,除了讓後世「飲水思源」外,也讓人學習「為善不欲人知」的美德,而彰化水利會的「彰化用水管裡中心」就在廟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