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氣候變遷進行式 雨,超載了!

  發刊期數:第0036期/ 發布日期:102/09/18

  「晚安,鸚鵡和孔雀,花豹和人類,望著海面;晚安,自由女神漂到華爾街,我們在甲板上摸到杜拜塔頂的塔尖;晚安,原來幻想中的這天會比幻想更唯美。」流洩而出的音符,來自樂團五月天的「諾亞方舟」一曲,幻想可以很美,但如此的氣候變遷會讓人惴慄不安,是否撩動起對自然現象的省思?
 
 頻繁交替,氣候變遷反覆無常
  2013年春天一開始,台灣各地旱象不斷、紛紛亮起缺水警訊,我們正在經歷58年來春雨最少的一年;然而五月一開始,緊接著就是中部以北的強梅雨以及接二連三的強颱豪雨帶來的嚴重災情。洪水旱災好像越來越頻繁地交替發生中,這究竟是不是真相呢?數字會說話,我們從各種研究中發現,氣候變遷,正在進行中...
  降雨量因為各種影響因素不可能年年相同,從歷史來看台灣有整年雨量較多的豐水年和相對來說雨量較少的枯水年之分,豐枯水年有固定的循環期間,然而從1949到2011年的歷年統計來看,以往豐枯水年的從19年一循環,到近期大幅縮短為7年一循環,而且豐枯年的雨量多寡差距越來越大,不是水太多、就是水太少,台灣每年的雨量變化在數量和頻率已經顯得越來越極端化。
相關圖片
  除了每年總雨量的變化,台灣一年當中也有5到10月的豐水期和11到4月的枯水期之分,其中豐水期佔整年雨量的7-9成,幾乎無水的枯水期長達半年,本來在時間分配上就極度不均;而我們發現,下雨的天數也在逐漸減少當中,大約每十年就少了6天下雨,這樣的趨勢在南部和東部更是明顯。
  降雨天數變少,可是降雨的強度卻增加了。從近30年來看,臺灣大約每10年增加0.99天豪雨(日雨量大於130公釐)與1.36天大豪雨(日雨量大於200公釐)。隨著豪大雨日數增加,可能會帶來許多威脅,例如地勢較低地區更容易淹水、山區更容易發生坍方、落石和土石流災害等。
  除了雨量的變化之外,隨著全球擋不住的暖化趨勢,台灣也無可避免的發生溫度上升和海平面升高的現象。百年以來台灣平均溫度增加了1.3°C,不但高於全球平均值,也比鄰近的日本與中國大陸高,近30年來,台灣年平均溫度持續上升,每10年就增加0.29°C,尤其台灣北部和中部更為明顯。而台灣的海平面也在不斷上升當中,1993年到2003年之間,每年就上升了5.7公釐,到目前為止平均來說上升了3.1~4.5公分,也高於IPCC提出的AR4報告中全球3.1公分的平均值,逐年上升的海平面正在不知不覺間,讓台灣越來越「瘦」。
相關圖片
  氣溫變暖了、降雨日數變少了、海平面越來越高,這些氣候正在改變的證據雖然一再被證實,卻較不容易察覺,相較之下接著提到的極端事件就會讓你我比較「有感」了。回顧近10年來的災害紀錄,旱災澇災的交替次數已經越來越頻繁,甚至我們可以看到98年7月前還是全台旱象、緊接著8月就面臨帶來台灣史上最嚴重水患的莫拉克颱風;100年春季時中北部旱災、同年8月的強颱南瑪都帶來的超大雨量隨即重創屏東縣;101年春季才剛衝破近58年來春雨最少紀錄,接著又是6月豪雨水災、7月的蘇拉颱風和8月的天秤颱風。這樣一旱、一澇似乎將成為常態,該如何防缺水同時又防洪水,極端氣候的常態化正在考驗我們的應變能力。

 同舟共濟,相互體諒延續希望
  城市依著水而發展,人和水是共生共存的關係,在多水與缺水的環境裡不停地環繞,氣候顯現出旱澇交替頻繁的現象,年年發生的淹水現象,掌控不易的缺水警訊,不論是涔著汗水的前線人員,或者是茹辛付出的後勤單位,歷次水災過後,迫切急需解決的問題浮上檯面,如跨部會協調、重建設施和抗爭等;水利署針對氣候變遷進行應變計畫行之有年,期盼在平和溝通與安全居住環境考量裡持續前行。
  「讓諾亞方舟航向了天際線,讓諾亞方舟航向了無限」諾亞方舟航載了希望,需要來自決策的策劃領航,人民的跟隨,相偕尋找自然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