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荖濃溪泥土與陶藝第七河川局 黃信榮

  發刊期數:第0267期/ 發布日期:107/02/23

  荖濃溪在維基百科中是如此形容:「荖濃溪(布農語:laku laku,意即"兇猛不定的河水")」。雖經過88風災兇猛的蹂躪,荖濃溪卻依然不失其美麗風景與豐富資源的特性。

  荖濃溪位於高屏溪的主流上游第七河川局所轄流經高雄市的桃源、寶來、六龜及屏東縣高樹及里港;沿線景色優美,更孕育出豐富的人文資源,其中有泛舟、溫泉、石藝、繪畫、禪寺及陶藝等等皆依畔而孕生。

  第七河川局每年皆辦理疏濬工程,其疏濬之石以荖濃溪之品質最佳,材料經石廠篩選水洗後,其沉泥(帶黏土質)之價格不佳,一般工程亦不常使用,因其遇水後含水量高,承載力低,倘使用於種植,因保水力不足,旱季往往造成植物枯死,風吹起時,因細粒土壤甚多,隨風飄散,塵土飛揚,又造成另一項的空氣汙染,爰該沉泥對工程及民眾來說,壞處是多於好處;又進一步探討,該沉泥流入水庫後,又造成水庫蓄水量降低,每年尚需花費甚多的經費辦理沉泥清淤,進入自來水系統亦是禍患無窮。

  雖沉泥看似一無是處,惟大地中優質粒料沒有它,則土壤無法緊密結合,亦無法發揮其承載力,所以它無處不在提供它的貢獻,除工程之應用外,在藝術上,它亦提供了斑斕的色彩,就如同陶藝創作中,更有人使用它,創作出耀眼奪目、巧奪天工的天目作品,就我所知,有陶藝家便使用荖濃溪的沉泥,當作釉藥,製作出非常出色的天目作品,然使用沉泥於釉藥之應用不僅限於荖濃溪,其他尚有各水庫及各河川之沉泥,它提供陶藝家在創作上產生無限的豐富色彩,其所製作之釉名為漿釉。

  陶藝的原料,大家都知道分為陶土及瓷土,而其塑型方式簡略分為手工及灌模,塑型待胚土皮革硬後會進行修坯,再進行陰乾,之後就有各種不同之處理方式,以下僅簡略介紹:坯體於陰乾後會進行素燒,素燒後就進入上釉皆段,這時釉藥就會出現,一般釉藥有漿釉,灰釉及化學合成釉等等之區別,沉泥(具黏性之沉泥)為漿釉之主要原料,摻水攪拌均勻後,將素燒後之坯體(有些陶藝家並無素燒)浸入摻水之沉泥中,此時胚土上會附著泥漿,待乾後進行釉燒,出爐後就是個陶藝品。

  不同地方之沉泥漿釉,其產生之釉面不同,當然與陶藝家之燒製手法有甚大的關係,惟天目的作品,係甚多陶藝家所追尋的方向,另天目釉又分為黑、油滴、禾、兔毫、鷓鴣斑、褐、…等等,不過目前已不常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油滴天目。

  以上僅為荖濃溪沉泥藝術的一面,照片所示非用荖濃溪漿釉,係採用灰釉,供大家欣賞。
  • 灰釉-扁西施壺
  • 灰釉-褐天目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