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嘉義縣新塭滯洪池濕地生態功能改善評估

  發刊期數:第0073期/ 發布日期:103/06/06

滯洪池除可以調蓄洪水、降低洪峰、減緩水患的發生、降低水患衝擊及沈澱泥防洪減災功能外,在景觀美化、休閒遊憩及生態環境改善上亦具相當價值。臺灣地區地狹人稠,滯洪池為一空間尺度相對較大的水體,除被賦予防洪減災任務外,亦期待在平時能夠發揮濕地生態功能。滯洪池水系連結的特性,可提供野生動植物生活史中所需各類型棲地,尤其滯洪池因規劃設計之初即具有安排及調控水土資源分配的優勢,有利於營造引入周邊動植物的棲息環境,創造具濕地生態價值的滯洪池;惟濕地生態系統需若干時間進行系統演替,因此滯洪池完成後,需配合後續管理及生態監測,始可形成具有濕地生態功能的多目標滯洪池

滯洪池是否具有濕地生態及功能,與水系、林地、海岸等地景的分布及連結度有關,故滯洪池所在區位與生態系統特質密切關聯,因此需選取滯洪池個案進行滯洪池濕地生態及功能評估探討,並建立較適用於臺灣之滯洪池濕地生態功能評估方法。

本研究初步選定嘉義縣新塭滯洪池為研究對象。新塭滯洪池位於嘉義縣布袋鎮龍宮溪排水幹線與八掌溪之間,以縣道163為界區分為南北兩池,滯洪池總面積約76公頃,池底高程約-3.1m,兩座陸島面積達3.4公頃,另設有抽水設施與沉砂池,新塭滯洪池於2009年完工,目前已運作5年。因現地地形高程,南側滯洪池所蓄滯之水體,不易以重力排水或抽水設施排入距離較近的八掌溪,故設置箱涵滯洪池EL.-1.5m處,連通南北兩側滯洪池,積蓄之水體由北側滯洪池排入龍宮溪排水(圖1)。

相關圖片
圖1 嘉義縣新塭滯洪池(北池及南池)位置及現況照片

新塭滯洪池主要功能為滯蓄洪水,以協助緩解新塭地區淹水問題。根據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5-2006年「嘉義地區排水環境與生態調查分析」計畫資料顯示,排水路水質污染等級介於輕度污染至嚴重污染水質,均受污染;植物方面,新塭排水抽水站植物種類稀少,均為海濱植物如海茄苳海馬齒或苦林盤;水生動物方面多屬於潮汐影響水域分佈之魚種。但此類資訊,對營造適於當地的濕地生態系統,較無法提供詳盡生態背景資料。

為評價滯洪池之生態功能,本研究參考河川狀況指數ISC(Index of Stream Condition),研擬濕地狀況指數IWC(Index of Wetland Condition)進行新塭滯洪池濕地生態功能評價,並依據評價成果,進行生態功能改善,以作為相關類似滯洪池濕地參考。IWC共有5項指標,包括水文、物理型態、濱水區域、水質及生物,運用於滯洪池濕地之生態功能評價。各指標滿分為10分,IWC指數滿分為50分,分數越高代表環境越具濕地功能狀態(表1)。


相關圖片
表1 濕地狀況指數(IWC)構成因素表

本研究依據現地調查,以IWC進行新塭滯洪池濕地生態功能評估,經計算後新塭滯洪池IWC指數分數如表2,塭滯洪池北池及南池分別為38分及37分,屬「佳(good)」等級。本案例滯洪池在水質指標(WQ)中獲取最高分數,水文指標(HY)及物理型態指標(PF)分數亦佳,生物指標(BI)部分則因本案例發現保育物種小燕鷗利用滯洪池做為繁殖棲地,因此總體分數較高。本案例新塭滯洪池北池及南池均有保育類物種小燕鷗於沙洲進行築巢、孵巢及育雛等繁殖行為,反映此滯洪池已初具水鳥棲息利用的濕地服務功能,因此IWC評估結果與該滯洪池中,已初具濕地服務功能的現象相符。

相關圖片
表2 滯洪池TWC指數及各項指標分數表

本研究為進一步保育小燕鷗繁殖棲地,擬以增加沙洲面積之方式,擴增小燕鷗繁殖棲地面積。以保育新塭滯洪池的小燕鷗棲息環境而言,陸島沙洲面積的保育及增加,相對比增加底床高度更為重要而急迫。但增加陸島面積可能降低滯洪體積,因此競爭關係可運用數值模擬方式進行,分析陸島面積增加的情況下,對防洪減災的影響程度。其競合結果的目標函數是在滿足滯洪需求條件下,最佳濕地生態功能。

本研究依據現地調查成果,以IWC進行新塭滯洪池濕地生態功能評估,並依據指標物種棲息特性,提出生態功能改善規劃,並考量改善規劃與滯洪池減洪之競合問題。本計畫流程及指標可提供未來滯洪池濕地功能評估及改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