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面對水太少的極端氣候,水資源調適行動啟動中綜合企劃組

  發刊期數:第0406期/ 發布日期:109/10/23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影響下,極端氣候漸趨頻繁,旱澇交替的迅速與常態化已是難以避免的現象。據統計,臺灣近年受極端氣候影響明顯,枯旱情形日益顯著,今年上半年梅雨偏少,也是1964年以來第一次無颱風侵臺帶來的降雨,全臺降雨則為1947年以來的第2少,造成目前水情漸趨緊繃。依據水利署以IPCC AR5情境所進行的推估結果,未來臺灣2021~2040年的豐水期降雨量將減少5~7%;枯水期則減少9~14%。面對極端氣候的可能衝擊,水利署除採取必要的短期抗旱措施積極應變外,並提前部署各項中長期水資源管理策略與調適行動,以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

  • 面對水太少的極端氣候,水資源調適行動啟動中 

為因應今年旱象,水利署自1月起即定期邀集各單位研訂並推動各項措施,7月以來已提前採取各項節水及調度作為;10月14日起已於桃園、新竹、苗栗及臺中地區實施自來水系統的夜間減壓供水,並已完成緊急抗旱水源整備作業,包含抗旱水井、緊急海淡、埤塘水源利用及Qwater設置;另強化水源跨區調度與水庫聯合運用等措施,且適時施作人工增雨。此外農委會正執行桃園、新竹及苗栗部分灌區二期稻作停灌補償作業,並持續加強灌溉管理節水等作為;科技部請各科學園區及工業園區加強自主節水5%;地方政府已開放提供65處水資源回收中心放流水,以供應次級用水使用。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必能共度本次缺水危機。

面對詭譎多變的氣候條件與供水風險,水利署業依循行政院108年核定的「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執行水資源領域共15項子計畫,整體目標為水資源多元化開發,確保水源供需平衡,建構循環用水社會,內容可分為「提升基礎建設」、「強化供水管網」、「活化水庫治理」及「精進風險管理」四大面向。「提升基礎建設」主要以開源、節流、調度、備援四大穩定供水策略,包含擴大再生水開發、伏流水利用、人工湖建置與自來水供水改善,以提升氣候變遷供水穩定。「強化供水管網」則透過翡翠及湖山水庫原水管、曾文南化水庫聯通管及防災備援水井建置,以建立跨區支援第二供水迴路、重要產業區多條備援管線,強化各區域間調度支援與備援能力。「活化水庫治理」藉由石門水庫防淤隧道、白河水庫更新改善集水區保育治理,加速水庫清淤及加高創造更多蓄水空間。「精進風險管理」則持續加強水情日日監看、藉由大數據分析與數值模擬等數位治理手段,滾動檢討預判水源供需情勢提早調度,有效因應極端氣候下未來可能的枯旱衝擊。藉由前述各項短期調適作為與中長期調適方案,目前已增加每日101萬噸水源,逐漸顯現穩定供水的成效,近3年枯旱事件均能順利渡過。

應對氣候變遷下的極端事件衝擊,未來枯水期的供水韌性仍待持續提升。今後4年內將強化備援管線及不受降雨影響的再生水及海淡水建設,目標再增加每日148萬噸水源。此外為配合「全國國土計畫」推動進程,將持續整合流域水土林系統,並考量未來社經變化及空間發展,妥善修訂各區水資源經理計畫及各項水資源計畫並逐步落實,期達成「水利事業永續,水資源永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