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賀伯與吳鳳的巧遇水利故事集

  發刊期數:第0293期/ 發布日期:107/08/24

民國85年(1996)賀伯颱風侵襲臺灣,阿里山在7月31日至8月1日兩日累積降雨量達1,986毫米,單日降雨量1,094毫米,為當時氣象局於該地設站以來最高紀錄。尤其造成八掌溪200年來的大洪水,使得山腳下嘉義市南邊待建難產的吳鳳堤防缺口,飽受責難。此一事件所受驚濤駭浪的慘烈及再生工程,經濟部水利署第五河川局治水史上堪殊一提。

吳鳳堤防位於八掌溪軍輝橋上下游河段的右岸堤段,而軍輝橋曾為清朝八掌溪的第四渡口,日治時期昭和8年(1933)始建水泥橋,欄杆低橫,漆成白灰色,遠看如鷺陣掠水飛渡,名叫「白鷺橋」,「鷺橋跨浪」為嘉義八景之一,民國48年(1959)八七水災時被沖毀,由軍隊(犯人兵)改建,故名「軍輝橋」。

第五河川局退休的課長陳明哲回憶說,嘉義市吳鳳南路,南跨八掌溪隔著軍輝橋銜接後庄,軍輝橋下游右岸吳鳳堤防,當時因尚未完成都市計畫變更,無法徵收土地興建堤防,而對岸公館堤段,也因治理計畫未完成防洪構造物佈置,無法有效防止外水入侵。無奈民國85年(1996)賀伯颱風來襲,洪水正由此缺口倒灌,直接與間接災情憾動嘉義諸羅城。

陳明哲記得,當天7月31日傍晚,嘉義市區開始降下大雨,隔天早上九點左右,八掌溪心上橋已被洪水沖毀(災後發現該河段河道刷深十餘公尺),他再往下游勘查,辦公室前高灘地上的永嘉汽車教練場早已滿目瘡痍,湖子內旁河道,土也淤積約2公尺,附近興建中的垃圾焚化廠一帶也開始積水,水深已達60公分。許多居民紛紛爬上屋頂或2樓待援,嘉義市警消全力前往搶救,救出災民則全數暫時安置於湖內里活動中心。

賀伯颱風因吳鳳堤防缺口重創嘉義市,當時省長宋楚瑜曾兩度到嘉義市關心有關八掌溪河道嚴重淤積及上游劇烈沖刷情形之處理,因等待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緩不濟急,宋楚瑜遂指示由水利局第五工程處( 第五河川局前身)辦理都市計畫逕為變更,民國85年(1996)8月28日公開展覽及舉辦說明會,直到87年(1998)5月14日始公告用地徵收。

  • 五河局前高灘地的汽車教練場被淹沒景象(85/8/1拍攝)

    五河局前高灘地的汽車教練場被淹沒景象(85/8/1拍攝)

吳鳳堤防總長度1,389公尺,民國87年(1998)4月11日希望取得地主先行使用同意書後即可動工。惟經四個月,僅有300公尺堤段取得地主同意書施工。而公告徵收後,185名地主中,仍有23人拒絕領取補償費,由嘉義市政府於87年8月19日提存法院。更棘手的是河川公有地內的種植戶,以其所種植芒果樹未獲合理補償阻止廠商施工。當時陳明哲為吳鳳堤防工程主辦工程司,除了與守在工地看顧果樹的林姓與鄧姓兩位種植戶溝通外(他們家住在中埔),另也3次函請他們為嘉義市民福祉,配合拆遷施工,並函告87年8月26日後進場施工。為防止抗爭所產生的傷害,也申請警力維持秩序再進場施工較為妥當; 而陳明哲為避免勞師動眾,便決定8月27日早上4、5點左右,請廠商挖土機進場整地,並請同事配合全程錄影存證,以利堤防工程施作, 吳鳳堤防終於在88年(1999)汛期前完工。

賀伯颱風過後的民國89年(2000),世界氣象組織對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的颱風名字重新命名,賀伯之名已不會再於颱風史上出現。面對全球暖化及極端氣候,難保吳鳳堤防不會失守。但在防災工作上,更需加強洪水預警等非工程措施及疏濬工作,第五河川局已建立雲嘉南水情中心,未來更可以掌握預警避災的能力。同時,惟有敬天順天,大家才能遠離洪水災害。

資料來源:

本文引自『回顧七十 前瞻永續-水利故事集』一書

摘錄自經濟部水利署第五河川局「上善若水,守護雲嘉南:治水80周年紀念冊」之陳明哲〝賀伯與吳鳳巧遇的水花〞一文

備註:該紀念冊第五河川局已正式授權原編輯公司參與第41屆金鼎獎選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