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充分準備迎接挑戰-長期水資源建設及強化供水改善策略水源經營組

  發刊期數:第0406期/ 發布日期:109/10/23

推動中之供水改善策略
  • 穩定供水方案穩定供水方案

台灣因地形狹長、坡陡流急,水資源不易留存,加上近年人口集中都市化及產業蓬勃發展,用水需求持續成長。經濟部於107年5月提出「產業穩定供水策略行動方案」,藉由推動開源、調度、節流、備援四大策略,強化穩定用水供應,加速推動各項水資源建設管理工作,各項策略工作如下:

開源

因地制宜辦理多元化水資源開發提高供水能力,包括人工湖再生水水庫更新改善等工作,其中桃園中庄調整池及雲林湖山水庫已於106年完工供水;台南亦完成曾文水庫心層加高,增加5,500萬噸蓄水容量;同時亦推動民生污水回收利用,其中高雄鳳山溪再生水已完工,每日供水量為4.5萬噸,另南投鳥嘴潭人工湖白河水庫更新改善等工程計畫均正施工中。

節流

推動各項節約用水及提高用水效率,包括辦理自來水減漏,已由105年底漏水率16%降至108年底14%,工業用水回收率則由105年底70.7%提升至108年底72.2%,同時與農委會合作加強農業節水,推動老舊圳路改善、省水管路推廣及一期作轉旱作等,每年可節約灌溉用水2.3億噸。

調度

透過輸水管線設施提升區域水源調度支援能力,包括北部「板新地區供水改善二期計畫」已於108年底通水,同時桃園支援新竹自來水幹管計畫也正施工中,未來桃園支援新竹供水能力最大可達每日20萬噸,將增加北部水資源調度能力及效益:至於中部「大安大甲溪聯通管工程」,也正積極辦理環評;另南部台南高雄水源調度輸水工程及曾文南化聯通管工程等亦陸續辦理,相關工程完成後將可提升台灣各區域水資源調度能力。

備援

目前包括翡翠原水管、湖山水庫第二原水管、防災備援水井及伏流水等均正積極推動,完成後可增加每日30萬噸以上備援水源,提升台灣各區域水資源應變備援能力。

長期水資源建設已陸續推動

台灣近3年枯水期降雨不如預期,造成水庫蓄水情形不佳,例如107年6月曾文水庫蓄水僅剩2%、108年3月寶二水庫蓄水僅剩19%,甚至109年迄10月中旬尚無颱風過境台灣帶來雨水,為確保供水穩定,除依上開四大策略持續推動相關工作外,長期水資源建設已陸續推動,說明如下:

提升天然水資源利用

台灣年平均降雨約2,197毫米,因豐枯水期降雨量懸殊(8比2),且地形坡陡流急,不利於水資源之開發利用,須將豐水期多餘水量加以調蓄,以供枯水期使用。後續加強推動工作如下:

1.重要供水水庫加速清淤:13座重要供水水庫中,石門、白河、牡丹、明德、澄清湖、阿公店、仁義潭及曾文等11座水庫於111年以前陸續達成淤積零成長;德基及霧社等2座水庫則於120年前達成淤積零成長,以確保既有水庫蓄水功能。

2.持續強化自來水減漏:未來北水處供水轄區將以114年漏水率降至10%,台水公司供水轄區則以120年漏水率降至10%為目標,以有效節省水資源。

3.平地人工湖伏流水開發:台灣因地形條件坡陡流急,難以蓄存雨水,將持續推動平地人工湖以調蓄水資源,除興辦中之南投烏溪鳥嘴潭人工湖外,目前已規劃推動新竹頭前溪、金門金沙溪人工湖等,將於114年以前陸續完工營運;另為開發河床下淺層流動的伏流水,除目前興辦中之濁水溪高屏溪大泉伏流水,將於114年以前完成烏溪二期伏流水及規劃其它合適開發伏流水位址,讓水資源能有效運用。

強化科技造水

有鑒於天然水資源開發已日益困難,為減少對天然水資源之依賴,將強化科技造水因應,包含海淡水及再生水等:

1.推動海淡水:台灣豐枯水期降雨懸殊,海淡水產水不受降雨影響,枯旱期間仍可持續供應水源,另近年來世界各國積極發展海淡水技術,使得海水淡化技術日益成熟,係未來推動科技造水之重點,目前台灣西部目前除台塑公司興辦之麥寮海淡,已規劃推動新竹海淡及台南海淡,其中台南海淡已循程序辦理環評作業中,完成後可增加在地自有水源。

2.擴大使用再生水再生水係指廢(污)水或放流水,經處理後可再利用之水,透過再生水廠建置提供工業使用,可節省天然水資源利用,除目前已完成之高雄鳳山溪再生水厰,將持續推動台中豐原、水湳、福田再生水、台南永康、安平、仁德再生水及高雄臨海再生水等,後續將規劃桃園、新竹及高雄地區其他再生水廠,可增加水源運用並減少對天然水源之依賴。

透過細緻管理,掌握每一滴用水

  • 日日監看日日監看

除推動各項水資源建設外,後續將運用科學化降雨預測及精緻水庫操作,力求在進入枯水期前盡量將水庫蓄滿,並日日監看水情,依長期氣象預測模擬氣候變化趨勢,提前召開水情會議預為應變,積極與各單位共同合作,加強各項節水作為,滾動檢討水庫放水總量管制、跨區域供水調度、農業節水灌溉自來水減壓及產業節水等因應作為,以確保民生、農業及產業用水均能穩定供應。以今(109)年上半年抗旱為例,水利署與各自來水事業、水利會、水庫管理單位及其他中央部會等共同努力節水調度,共節水8.5億噸,可提升枯水期供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