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那年的洪水預報—洪水預報隊的成立水利故事集

  發刊期數:第0306期/ 發布日期:107/11/23

臺北盆地的開發,開始了「台北防洪計畫」,在防洪計畫當中,也設立了洪水預警。洪水預警報就是輔助防洪工程設施的一種非工程方法,洪水來臨前以科學方法預先提供防救災單位及民眾各種可能的洪水資訊,並適時發出預警,供民眾做防災避災的準備,減少洪水災害所遭致的生命財產損失。民國66年(1977)臺灣省水利局設立「淡水河洪水預報隊」,淡水河就成了臺灣第一條有洪水預報河川

為了大臺北地區的防洪,當時臺灣省水利局局長謝瑞麟成立了洪水預報隊,就在臺北市羅斯福路保固大樓12樓,現在已成為水利署的宿舍。謝瑞麟當時負責臺北防洪,而家住臺北市青田街的他,每當颱風來臨時,就經常半夜兩點跑到洪水預報隊關心目前的狀況。

早期的洪水預報做得很簡單,用趨勢預報逐步推定,那時候電腦很少,這樣的作業方式在當時算是很先進,也利用傳真方式通報臺北縣市,每當颱風來襲時就常常發出淹水地區預報單,水利局很認真,也很重視這個部分,因為防洪是一項重要業務,另一方面是謝瑞麟和日本的水文測報中心專家西園巧非常熟識,洪水預報中心在日本是一個事業團體,類似公法人,西園巧跟他說臺灣應該要有洪水預報中心,於是水利局就成立了「淡水河洪水預報隊」,也是全臺第一個防災單位。

一直到民國85年(1996)賀伯颱風的時候,板橋、新莊、土城等地淹水很嚴重,四汴頭抽水站也是洪水預報中心淹水前都發出預報單,那時候大家認為洪水預報很重要。省府會議的時候,省長宋楚瑜就問說預報很重要,各單位有沒有做預報事件,當時只有林務局局長舉手,說林務局有做預報事件,宋楚瑜就去看,結果是森林火災看板,小心森林火災之類的水利故事集內容。後來有人向宋楚瑜報告說水利局有洪水預報隊,他就問謝瑞麟當時為什麼不舉手,謝瑞麟很客氣回答,因為覺得做的不好所以沒有說,宋楚瑜就說,做的不好也要去看啊!之後就到保固大樓。水利署前副署長田巧玲回憶說,那時候洪水預報隊在水利局水文科是督管業務,所以關係很密切,他們就幫忙整理資料等省長來視察。

當年保固大樓只有兩部小電梯,一部電梯只能坐4人,結果省府來的陣仗非常的大,來了很多的黑頭車。宋楚瑜帶著兩位副省長賴英照及趙守博、秘書長秦金生、研考會主委夏龍、省府發言人黃義交等人,就裝滿了兩台電梯,謝瑞麟當時不好意思陪同,派時任洪水預報隊隊長吳憲雄及水利局人員去,而省府長官的大批隨扈們只好爬樓梯到12樓,情景非常壯觀。到了12樓,因辦公室空間有限,且為兩棟公寓合併使用,中間沒有打通,只能從陽台通往另一棟,平常大家都是從陽台穿梭來去。正要用簡報說明,宋楚瑜卻說不用聽,只要看實際作業情況,大家就又從陽台走到另外一棟,那邊才有大看板,還有大地圖、傳真機、電話等工具。田巧玲回憶說,當時就由她去介紹,向宋楚瑜等人說明洪水預報的機制,以及水位站、雨量站位置與資料分析,然後在洪水來的時候作通報預報,也有發文通知。

後來宋楚瑜指示洪水預報隊應該要擴大,他認為當時水利局做洪水預報這件事情,就好像把可以在五星級飯店賣的牛肉麵擺到地攤去賣,本來一碗200元的,變成賣一碗60元,還被嫌貴,於是提出要搬家換地方,而且要變成淡水河的指揮中心。當時水利局經費缺乏,宋楚瑜就說經費由他來調撥,淡水河指揮中心的地點由水利局負責,之後找到板橋那邊的一座高樓,在江子翠那邊,可以看到大漢溪新店溪匯流處,還可以看見二重疏洪道,但是付不起租金,最後就只好搬到第十河川局辦公室那邊。

此外,宋楚瑜也指示當時消防處長趙剛到水利局的洪水預報隊參觀,並且研議成立防災中心,以利提升防救災的工作。而趙剛在精省後擔任第一任的消防署署長,他就在臺北市公園路成立防災中心,如今防災中心已提升為行政院中央災害防救辦公室,辦公室地點也更換至新北市新店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得以有效協調整合防救災工作,大幅提升臺灣整體防救災效能力。

資料來源:

1.本文引自『回顧七十 前瞻永續-水利故事集』一書

2.整理自經濟部水利署前副署長田巧玲訪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