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曾經一睹萬人空巷風采的凌波嗎?您曾經在農村裡灌溉用的水圳游泳玩憩嗎? 您曾經坐過人力娃娃車上幼稚園嗎?您曾經在就學時期天天爬竿競賽嗎?
以上這些曾體驗過的您,一定要來回憶話當年一下~
108年4月春末夏初,有幸與北區水資源局局長、副局長及署內同仁一同參觀由檔案管理局舉辦之1950、1960年國家檔案影像特展-「生活。話當年」,地點位於南投中興新村之省政資料館;此次展覽,主要述說台灣人民50、60年代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場景,雖說小女我生於80年代,但聽著解說員的導覽及觀賞著照片故事集,彷彿坐著小叮噹的時光機,掉進了爸媽生活的50、60年代生活情境中,現在也讓我帶大家一起穿梭時光回到當年吧。
- 1950~1960年國家檔案影像特展-「生活。話當年」
在「食」的方面-台灣在美援時期(1951-1965),隨著大量美援奶粉的援助抵達,民眾逐漸習於飲用牛奶,並成為許多四、五年級生的特殊記憶,如照片中美國國際合作總署駐華共同安全分署一天兩次在特定地點免費供應牛奶,歡迎符合條件的民眾前來飲用。除此之外,政府提倡國人飲用鮮奶補充營養及推廣酪農產業的政策,使牛奶漸成為一般家庭早餐桌上常見的飲品。
- 台灣在美援時期(1951、1965)民眾逐漸習於飲用牛奶
在「衣」的方面-政府遷臺後,除了改變人口結構,衝擊社會經濟,更影響當時人民的日常生活。此時期婦女們最流行的裝扮,除了原來的布衫與西式洋裝之外,便是穿著旗袍。1950年代,成衣服飾業的興起,使衣著的選擇更加多樣。1960年代後,國民所得提高,婦女衣著講究實穿之餘,開始追求時尚流行。外觀合身、短袖接肩、下擺縮窄的旗袍,成為當時主要的時髦穿著之一。
- 旗袍的摩登穿法
在「住」的方面-傳統臺灣建築多以紅磚、草等為主要建材。水泥產業在日本統治時期即已發展,光復後政府接管日本統治時期水泥廠,合併成立「臺灣水泥公司」,積極推廣用水泥作為房屋建材。1950、1960年代,隨著民眾居住需求提高,公有住宅和多層大樓興建日廣,水泥的應用與推廣日益普及。又如美援時代從美國引進「高壓手工製磚機」,即利用槓桿原理將水泥磚所需材料放入模子內蓋緊後,生產出水泥磚,供應興建住宅使用,建築面貌逐漸由紅磚瓦片變成了水泥。
- 早期傳統臺灣建築多以紅磚、草等為主要建材
- 廣泛使用水泥作為房屋建材
在「行」的方面-1950、1960年代是臺灣人民生活面貌快速轉變的時期,新式交通工具普及,大大提升民眾「行」的能力。國產化政策使機車普及化,成為民眾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此外,人力載客的三輪車,在政府的輔導轉業後,漸被計程車取代。在公共運輸方面,公路局引進新型客車,「金馬號」開始在公路奔馳;鐵路柴電化使傳統「黑頭仔」蒸汽火車,被新穎不鏽鋼的「白鐵仔」光華號柴電特快車取代。
- 新穎不鏽鋼「白鐵仔」光華號柴電特快
- 新型客車「金馬號」
- 人力載客的三輪車
- 機車普及化成為民眾常使用的交通工具
在「育」的方面-作為義務教育的最初始,小學時期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擁有的回憶。早期小學之設立以國民學校法為依歸,目的在於培養國民道德、促進國民身心健康,並授以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識技能。因兩岸關係緊張,政府為凝聚國家認同,實施軍事化教育,在校園內普遍設置爬竿設施,對學生服儀施以標準化管理;另外,為輔助國語教學的注音符號、為健全學生身心而推動的早操與營養午餐計畫,都是早期校園的特殊光景。
- 小學時期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擁有的回憶
- 校園內普遍設置爬竿設施
在「樂」的方面-當食、衣、住、行的民生基本需求滿足後,「樂」也逐漸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臺灣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與人文環境,遍佈全臺的風景名勝與莊嚴廟宇常吸引遊客到訪。鬧區戲院、百貨公司也成為娛樂與消費活動的場域。電影、廣播節目造就知名影星,每到金馬獎及金鐘獎頒獎時刻,眾星雲集、星光熠熠。
- 1950年代在農村裡灌溉用的水圳,
在炎熱的夏季裡成為小朋友們免費的游泳池,消暑最佳去處
- 凌波於1963年10月31日在臺北市登車遊行,
向街道兩旁的民眾揮手致意,感謝影迷們對她的支持
在看完這一連串的簡短圖文說明後,不僅更了解台灣光復後20年間的時空背景,身為水利人後輩的我,更感恩前人建大圳、蓋水庫,後人才能享受富盈的水資源,也深刻了解到珍惜感恩,保育水資源必須由你我做起!
若看完這些,您還意猶未竟,可趁假日去省政資料館走走,一起重溫當年吧!
圖文引用於檔案管理局官網https://atc.archives.gov.tw/photographs/introducti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