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反社會人格之基本認識與預防-寫在北捷隨機殺人事件之後政風室專員蔡沛芹 編著

  發刊期數:第0079期/ 發布日期:103/07/18

103年5月21日,尋常的上班日午後,持刀少年於捷運車廂內莫名大開殺戒,除造成死傷慘劇,更將大家習以為常安全明亮有序的台北捷運瞬間變成人間煉獄,撼動台灣社會。鄭姓少年犯前預謀規劃、犯案時意識清楚、被逮時面無表情並說「殺了人很舒坦」,種種跡象讓多數精神科專家認定,少年應具有「反社會人格」。究竟何為反社會人格?其成因如何?倘大家具備較多之認識,或許能即早發掘異常情形並即時防範,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一、基本認識:

「人格違常」並不等同「精神疾病」,「人格違常」有清楚的邏輯意識,特徵是:憤世嫉俗、過度自我中心、低度挫折容忍度,尤其因為缺乏道德觀念,犯罪後無悔意、無罪惡感,且對他人冷漠無情、甚少有真實情感,並且十分殘酷。

反社會人格患者在初識時,往往予人聰明、人緣佳的印象,但實際上他們會殘酷無情的利用他們身邊的人,以達到他們的目的。

他們的社會化不足,因此缺乏對人、社會、團體的認同與忠誠,在現代多數會窺視陌生人的社群網站。

有反社會性格的人,不會接受社會習慣和規範的限制,只是隨時任意地做心裡想做的事,毫無社會意識,缺乏道德感。過去,這種人稱之為「心理病態者」(psychopath)或「社會病態者」(sociopath)。通常徵狀在青少年期已覺察,持續到成年期,之後其影響逐漸減弱,反社會性格一般男性顯著比女性為多。

二、可能成因:

(一)遺傳因素。

(二)缺乏健全的家庭教育─父母沒有好好管教,或其管教方式不一致;父母之中一個可能有這種性格,給予孩子很多機會學習和模仿。

(三)長期缺乏父母關心照顧,或小時候曾受虐待。

(四)中樞神經系統異常或腦生物因素─腦部內某些部分運作不良,以致連帶影響這些部分的相互關係及平衡。結果控制焦慮及衝動等機制不能正常操作。
(五)學習歷程的異常-對一般人會有反應的刺激不敏感。

三、預防建議:

(一)反社會人格違常從遺傳體質和發展學習的角度來看,是社會上必然會存在的少數,倘能在兒童青少年期早期發現並積極矯正治療,並於家庭社會環境中學習自我約束控制,樹立較多正面積極的倫理道德價值觀,或能減少其形成可能。

(二)羅東聖母醫院副院長兼精神科醫師郭約瑟指出:當小孩出現缺乏同理心的行為時,家長即應進行「一段預防」,設計增強同理心的教養過程,如鼓勵孩子做善事、當義工,並增強家人情感互動的頻率及強度;另一方面,由於網路遊戲暴力充斥,家長應嚴格把關,否則無異讓是有這樣性格的孩子,在擬真的虛擬實境中訓練膽量,恐怕將激發他們更冷血。其次,當高中畢冊及臉書出現異常言論,顯露反社會性格時,校方即應將之列入二段預防,積極進行輔導,希望能夠亡羊補牢,以免悲劇發生後,落入感化及面對法律責任的三段感化階段。

(三)給予關懷、增強人際互動:國外學者針對腦部研究,發現環境影響腦部構成的狀況。如果生物長時間處於孤立狀態,即可能改變腦部結構,出現反社會人格。腦中的髓鞘(Myelin)出現硬化等病變,可能引發憂鬱症,且它會因環境改變而跟著改變,這些改變在年紀小的動物上尤其明顯。如果一個人保持寂寞狀態久了以後,可能出現反社會人格,日後無法融入人群。

相關圖片

北捷事件之後,大家除了要加強人身安全保護之道,預防暴徒襲擊外。更深層的社會安全提升方法,即是避免或減少反社會人格之形成。家庭是每個個人第一個接觸的最小社會單元,也是人格形塑的搖籃。若能從身邊的家人關心起,卸除孤立防備武裝的方式不是只有強風吹灌,以溫暖關懷伸出雙臂擁抱,更能融化其心防!當家家戶戶都能發揮家庭的穩定力量,相信台灣社會必定更祥和平安!

圖片1援引自now news翻攝每日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