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德國波昂萊茵河洪泛平原治水計畫參訪經驗談第七河川局 管理課黃傭評

  發刊期數:第0089期/ 發布日期:103/09/26

波昂之萊茵河洪泛平原治水計畫位於德國,萊茵河是歐洲最著名與重要河流之一,總長1,320公里,流域面積185,000km2,流域人口約5,400萬人,平均流量2,300cms,最高流量13,000cms,發源於瑞士,流經法國、德國、荷蘭及比利時等國後流入北海。

萊茵河未來洪水管理策略,主要目標是整合萊茵河防洪系統功能完整,利用上游實施坡地保育、土地使用管制,中游設置暫時性貯留設施,下游增加通水能力及非工程洪水平原管理策略等方式達到目標,以減少防洪建造物硬體設施,同時達到改善生態系統,水質改善地下水保護共同目標。

萊茵河未來洪水管理策略也可以說是以生態觀點主導防洪計畫,係因萊茵河上游沿河大部分之洪泛區,如今已成為居住地及農田,使得動植物賴以為生之棲息地急劇減少,透過本計畫擴大洪泛區之範圍,恢復生態系統。故其計畫原則係有效結合水管理、土地利用與都市計畫、生態保育、農業與林業等領域,採取統一之反映與行動。計畫策略係減免人命與財產損失,同時整體改善萊茵河及其洪泛區生態環境。計畫措施包括流域蓄洪、沿萊茵河蓄洪堤防加固及洪水預報等。

另外,萊茵河洪水災害一直是沿岸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一個大問題,1993至1995年萊茵河均發生大洪水,大洪水使流域內的人們更加關注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影響下的洪水風險,也由此推進了本計畫的進行,這項計畫在未來20年內實施完成,其專案經費達123億歐元這項行動計畫的目標,是到2005年使洪災危險下降10%,到2020年使洪災危險下降25%。

該量化標準是通過對區域發展規劃、城市發展、防洪、財產保護、應急計畫、增加核心地區的保護、預報、預警期等方面措施的效果進行量化評估後制定的本計畫,其計畫強調了洪水管理與非工程措施的重要性。不能再繼續靠過去那種不斷加高堤防的手段來提高防洪能力,必需要有新思維。由於人類對河流的干預、流域內土地利用的急劇改變以及對沿河地區土地的侵佔,使得河川通水面積不足,在萊茵河2020洪水管理策略,目標在於整合萊茵河及其洪泛平原的生態改善,同時也改善人民及財務對抗洪災的能力。

德國波昂萊茵河洪泛平原治水計畫即為萊茵河未來洪水管理策略工程之ㄧ,雖說為防洪工程,但相關設施卻無防洪工程之雛形。圖片所示之人行道部分為100年重現期距洪水位,200年重現期距洪水位則為防洪牆設施,防洪牆設施為隱形堤防概念,其設計概念融入地景景觀,配合當地人類生活模式融入設計,既可達到洪水保護標準,亦可提供人類休閒空間,而防洪牆間之空隙,平時為通行空間,汛期時以閘門封阻,保護後方住家,達到防汛目的。

其他視覺景觀設計,如部分為親水空間或景觀大森林,視覺效果良好。而部分洪氾區樹種為高莖樹種,樹冠部分在計畫洪水位之上,慎選樹種概念可為河川管理參考。而防洪水尺之設立,可讓民眾了解萊茵河過去數百年來洪水高度。為配合萊茵河治理,萊茵河旁堤內社區住戶配合案例,係將住家與防汛道路間之私有地空地,由私有地居民植栽管理,可與河川景觀融為一體,且社區一樓空間,配合萊茵河洪泛平原治水計畫風險管理,多採用挑空設計,平時為人類停車活動空間,當萊茵河洪水超過保護標準,該空間則為洪氾空間,此概念為防洪風險管理觀念。

萊茵河洪氾區臨水面護岸設計案例,可看出該地區原就屬於萊茵河舊河道部分,在臨水面護岸設計以拋石之生態工法為主,洪泛平原設計觀念上保留原有舊河道部分作為平時水岸景觀,汛期時作為滯洪空間,而洪泛平原內空間利用可看出亦設置汙水處理廠及建造物,且洪氾區綠草如茵、樹木林立、生態豐富,空間規劃設計上利用得宜。

德國波昂萊茵河洪泛平原治水計畫,某種程度上高屏溪與其有異曲同工之案例,例如高屏溪左岸自行車道可由屏東縣三地門沿堤防堤頂自高屏大橋河濱休閒場地,右岸自出海口至佛光山也可以自行車道連接。在河川空間利用方面,高屏溪自出海口紅樹林公園、遙控賽車場;高屏大橋以上之親子教育廣場、濕地公園及配合佛光山前之綠地空間;里港鄉之河濱休閒場地等,都是河川空間利用成功案例。而在生態方面,水利署第七河川局高屏溪河川情事調查或人工濕地生態調查,亦可看出高屏溪生態亦相當豐富,高屏溪成功案例在某種程度上複製本案例之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