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專訪雲林口湖地層下陷紀錄片「帶水雲」黃信堯導演

  發刊期數:第0025期/ 發布日期:102/07/05

阿堯導演:「水是萬物生命的開始,我覺得水很有趣、很奧妙……我只是想講一個小故事,告訴大家口湖的樣子,它一直都在這島嶼上……」

  
  民國97年底,雲林縣政府文化局邀請「南方影像學會」參與雲林故事紀錄片(其他四部作品為:無生的歲月/施合峰導演、阿雄的爸爸在哪裡/柯能源導演、溪水濁/陳文彬導演、戒指/黃琇怡導演。)拍攝工作,以自然生態、濁水溪、媽祖信仰、海口生活及傳統戲偶等5大主題進行影像攝製。其中一部由黃信堯導演所執導,取名「帶水雲(片名「帶水雲」有二個涵義,雲有雲林的意思,同時口湖鄉是雲林淹水次數最多的鄉鎮;另外一個意思是水來自天上的雲,英文名Nimbus即雨雲之意。),以海口生活為意象,記錄著雲林縣口湖鄉受地層下陷之影響,片長僅36分鐘,卻花費長達10個多月時間拍攝(97/12~98/9),片中分成四段章節:土的消失、水的困擾、雲的生活、雨的飛翔,用不同面向來表現海口的面貌。 

  故事從兩個農夫的對話開始,他們討論附近的農地,但內容不是土壤的肥沃度,而是農地的高低。阿堯:「這是唯一在台61線以東拍攝的畫面,再往西走根本不能種稻……」 

土‧在消失

  「一百多年前,口湖是潟湖與濕地交錯的地區,但在居民開墾海埔新生地後,漸漸地潟湖消失了,良田出現了;2、30年前,上天決定把它收回,良田消失,濕地再現……」。

  民國70年代起,西南沿海養殖漁業蓬勃興起,同時相關耗水產業之移入,導致社會整體用水需求日增,在地面水供不應求及經濟效益考量下,遂長期超量抽用地下水,致使彰化以南至屏東沿海土地普遍下陷。近年來,全台整體地層下陷情勢雖已趨緩,但彰化、雲林、嘉義地區仍有持續下陷的情況,雲林持續下陷面積為261平方公里,居全台之冠,彰化為19.9平方公里,嘉義為5.57平方公里。

  地層一旦下陷後,以目前科技或工程方法都無法回復到原來高度,又受全球暖化之影響,海平面日趨上升,海岸線逐漸往內陸縮減,低漥的地勢引發排水困難、海水倒灌、積水不退的問題,良田淪為濕地,民宅、道路遇雨成災。 

水‧在口湖

  「民國86年,台61線西部濱海快速公路還沒開通,當時我剛從大學畢業,因工作關係經常往返台北和台南,開高速公路要經過收費站,想省些錢,加上沿海風景比高速公路美麗多了,所以就會走台61線預定路線,對於海口風貌有著深刻的印象。」阿堯道出對口湖的記憶。

  過去尚未遷校的宜梧國中,即使雨後出了大太陽,學校穿堂和走廊時常還是積水不退,好幾次路過都看見學童涉水走出校門,師生們卻早已見怪不怪;另一次,一個雷陣雨的夏天午後,阿堯正沿著台61線回台南,經過口湖鄉內的一座橋,當時溪水已淹過橋面,所有車子停滯不前,在旁議論觀望,後來對向一台運蚵大貨車直駛而過,「當時年輕傻傻學著開過去,完全看不到橋面,只能跟著欄杆辨識路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六輕興建後,阿堯有好幾年未曾再走入沿海鄉鎮,直到97年底,憑著年輕時的記憶,回到省道61線,記錄低於海平面的口湖地區,描述一個與水共生的村落。「98年8月,縣府開始催我繳交紀錄片初稿,而我正在等一場大雨,我想呈現《帶水雲》最主要的意象『雨雲』,大雨後來是等到了,但沒想到卻造成中南部嚴重的災難……」;八八風災前,台灣正面臨乾旱的危機,一場莫拉克颱風,讓嚴重缺水的南部地區,瞬間變成一望無際的水鄉澤國,嚴重下陷的雲林口湖、嘉義東石、台南北門、屏東林邊等地更是無一倖免,眾多居民流離失所,甚至喪失寶貴性命與財產。 

根‧在這裡

  1845年,一場颱風引起大海嘯,淹沒了雲林縣口湖鄉沿海各村落,帶走了三千條以上的人命。於是,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到初八,口湖地區居民都會舉行超渡水魂的「牽水狀」祭典,悼念罹難的先民。「從一百多年前的海嘯,到現在海岸線縮減、地層下陷、海水倒灌、逢雨成災,大自然不斷發出警示,這片土地並不適合人民居住…但或許我們都是植物,植物有根,離不開自己的土地……」阿堯導演認為,不僅是口湖人,許多人都是這樣,離不開家鄉,踏不慣異鄉的泥土。

  「硃筆點過去,讓你子孫富貴萬萬年;硃筆點未來,讓你添丁大發財……」許多看過《帶水雲》影片的觀眾對於這一幕印象特別深刻,撿骨師念念有詞,將遺骨清理並重新排列,安置於靈骨塔中。在地層下陷嚴重地區,遇到颱風豪雨或漲潮時,許多設在低窪之處的墳墓,幾乎完全沒入水中,時間一久,積水無法退去,便成為水中墓園,土葬變海葬。後代子孫為使祖靈得以安息,多半將墓塚遷移,或安置靈骨塔中,地層下陷不僅對生者來說是個災難,就連故者也難逃一劫。 

願‧在齊力

  不同於一般的政令宣導影片,《帶水雲》直接透過當地自然環境及人文生活呈現海口文化,「我希望它可以讓上班族、學生們及一般民眾用很輕鬆、沒有壓力的方式觀賞,即使看到睡著或是放著不看去做別的事都沒有關係……」阿堯導演笑著說,「等到民眾看到片中一些畫面,像是撿骨畫面、牽水狀祭典、台電工程師在水裡面工作等,反思為什麼這片土地會有這樣的景象,開始上網找資料,關切這些現象時,就達到我的目的啦!」地層下陷相對於其他災害,由於不具爆發性和毀滅性,一般民眾往往容易忽略,但它對國土的殘害卻是無法彌補及恢復的。

  「荷蘭最具指標性的阿姆斯特丹運河已迎向400年,過去河道周邊沒有任何護欄,即使濱河道路非常狹小,但車子都不會掉到河裡,人與自然(河川)關係是非常密切的,這是我們政府與人民需要學習的地方!」面對許多環境議題,阿堯道出深深的體悟,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推展與自然共存、與水共生的概念,取代以工程、建設及科技為主的非天然措施。因此,除了政府監控管制及綜合治水等防治對策外,更重要的是民眾應將共同愛護水資源,珍惜自然環境落實於生活中,成為共同的意識及態度! 

工商服務時間

陷17號公路_地層下陷宣導短片競賽活動

  為提高民眾對地層下陷議題之關注,經濟部水利署今年度持續辦理防治宣導短片競賽,同時特別邀請黃信堯導演拍攝1支地層下陷宣導短片,預計年底與競賽得獎者共同發表,誠摯邀請您透過鏡頭來說個故事!!。

 詳細內容請上活動官網:https://www.facebook.com/subsidence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