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濁水溪西螺河段伏流水來源調查與研究

  發刊期數:第0097期/ 發布日期:103/11/21

彰化、雲林地區因無大型蓄水設施以有效調節與利用水資源,使得地下水井大量的被開發,地下水資源早已達超限利用狀態,造成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並有持續引致地層下陷災害發生之虞。

在水資源取得與蓄存不易之情形下,濁水溪西螺河段之伏流水即為諸多相關研究單位曾考量與建議之可開發水源之一,惟各界對於其來源多有爭議且尚待釐清。除新的水源開發策略外,水利署為緩解地下水環境持續惡化之情形且有鑑於地下水保育工作之重要性,近年來亦於濁水溪河槽持續辦理地下水補注工作,並藉由氫同位素分析等方法以評估補注成效;其中,更配合大區域地下水流向有系統的建立氫同位素檢測分析網絡,除評估地下水補注之成效外,亦用以研究與驗證西螺河段伏流水之特性與來源。

水利署依據彰雲地區之地理位置及地形特性,共布設46處採樣點(如下圖1),且自101年起迄今已建立3,464筆長期與完整的氫同位素檢測數據。其中,分析成果透過氫同位素測值之分布特性亦證實濁水溪於西螺河段所流出之伏流水,應為濁水溪南北兩側沖積扇(八卦山及斗六台地)之地下水,如圖2所示。此一研究結果業已針對各界對於濁水溪下游伏流水來源之疑義提出科學佐證與說明,未來在不影響水源及環境條件之情況下,應可作為水利署於彰雲地區水源評估、規劃與開發之重要項目之一。

相關圖片
圖1 氫同位素採樣點位分布情形
相關圖片
圖2 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伏流水及區域氫同位素分布特性分析結果,顯示濁水溪西螺河段伏流水沖積扇內區域性之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