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康橋亮點緣起
台中旱溪康橋水環境營造緣由:時光倒回1970年代台大水工試驗所數值模擬-顯示旱溪從東門橋分洪大里溪不會產生河床不穩定及淤積,誕生今日新聞熱點的康橋計畫。1995年水利署完成東門分洪道工程,先解決旱溪中下游長期淹水問題,並留下中興大學旁約150公尺寬的舊河道,有利市區水環境營造。2004年七二水災後水利規劃試驗所完成「旱溪排水整治與環境營造規劃」,2008年卡玫基風災後第三河川局提出「旱溪排水實施計畫」向經建會爭取治理經費。該工程特色:以橡皮壩營造水域環境、曝氣塘淨化水質、景觀橋重現康橋之夢。回首30年來無數水利人辛苦耕耘創造的康橋驚艷景色,終於在2014年7月康橋完工典禮熱鬧的新聞報導中-引起民眾注目漣漪。
旱溪排水流域概況及水系變遷沿革
(一)流域概況:
旱溪排水原為旱溪,改道後成為純屬都會型的平地區域排水。集水區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其平均水路縱坡1/240,將各支流所匯集的都市排水,迅速排往下游烏日地區、注入大里溪。
(二)水系變遷:
旱溪原集水區面積為106.03平方公里,於1995年11月完成自東門橋下游附近改道排入大里溪後,其改道處的下游河段成為主要承納鄰近臺中市都市排水,以及少部分農地排水,並兼具台中農田水利會圳渠灌溉水源的功能,改屬區域排水,原稱「旱溪廢河道排水」(今正名為「旱溪排水」),集水面積減為67.76平方公里。
(三)旱溪排水整治緣由:
近年來因區內人口激增及土地高度開發利用,局部渠段僅可通過重現期距2~5年洪峰流量;遇豪雨常造成下游局部渠段洪氾災害,尤以卡玫基及88水災最嚴重。中游渠段排水路遭民眾佔耕,又穿越都會區,比鄰民宅,整體排水路環境不佳。尤其國光橋渠段跨越大里區非都市計畫區、臺中市都市計畫區、大里區都市計畫區,屬典型之都市排水路,兩岸土地已高度開發利用;國立中興大學渠段排水路又遭人為墾植佔用,亟需借整治手段結合臺中市中興大學校園、水路南側的大里區國光公園,改善現況河道亂象及整體視覺景觀,營造水路兩側綠帶及縣市界的優質環境,並以本段作為河岸景觀環境改善試辦區。
康橋環境營造及復育的現況解說
(一)生態淨化區:以棧道串連淨化池作為觀察水質用
因國光排水在計畫區上游端匯流至旱溪,其水質因屬生活廢污水將影響本計畫區水質,因此計畫在匯流處規劃為具備生態淨化功能以及生態教育功能的生態淨化池區,除了可提供較優良的水質外,更可提供濕地淨化水質之戶外教育空間。
(二)水岸休閒區:以緩坡高灘設計配合景觀營造,提供休憩親水空間
為全計畫區內最主要的人為活動區,提供中興大學師生以及鄰近民眾活動空間。包括賦予康河意象的河岸大草坡、沿岸自行車道、水岸休憩座椅、親水台階以及小型活動廣場等。
此外配合中興大學校園擴大計畫,景觀橋樑座落於永隆路口,以連結中興大學南校區與旱溪南岸,景觀橋結合整個水岸休閒區,已成為地方重要地標。
右岸入口利用緩坡地形設置入口階梯,左岸入口帶狀階梯搭配緩坡,營造親水的門戶意象,堤頂植栽及緩坡草皮。
(三)滯洪保護區:以橡皮壩控制水位升降,成功營造水域環境
本區段位於計畫區的下游端,綜合考量旱溪的排水以及滯蓄洪功能,加上本區段的水岸為陡坡不適合發展親水活動。因此以滯蓄洪功能為主的水岸低地以及護岸構造物為主,並保留積善公園的部分人工地盤;且為配合景觀橋梁的水域營造,可設置具有攔水功能的水工設施如橡皮壩等。台中旱溪康橋的橡皮壩:蓄水深度1.5公尺,蓄水面積約0.5公頃,主要功能為營造水域環境,洪水來臨時可自動洩氣倒伏,避免水位過高。小兵立大功之工法,成功營造水域環境。
詩人徐志摩1928年再別康橋在台中重現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結語
自完工以來,每到清晨及黃昏,均可見眾多附近民眾攜家帶眷前來遊憩及運動。
另外為擴大民眾參與高灘地認養工作,目前已協助地方成立「康河養護志工隊」,專責維護綠地整潔,並透過認養工作讓民眾了解河川整治及環境維護之重要性。除此之外因為獨特的工法讓本河段的水質優於其他河川,因此亦吸引「臺中市輕艇協會」主動認養河面並作為選手之訓練場所,時値暑假期間常可看見河面上輕舟點點,亦為本河段帶來全新感受。
夜晚的旱溪排水更有另一番美景,希望在民眾的愛護、志工的認養及水利署的努力之下,能讓臺中市的水岸景觀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