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員山子分洪工程十年回顧十河局周俊彬

  發刊期數:第0128期/ 發布日期:104/06/26

  光陰荏苒,員山子分洪工程迄今年已完工十年!過去十年中,分洪次數達29次,總分洪量達1億4,515萬立方公尺,對於基隆河下游地區有效減少洪患發生。在員山子分洪工程完工十年的現在,讓我們細細回顧基隆河治理的過往,體會前輩們對於臺灣水利不遺餘力的付出與卓著貢獻。
  基隆河上游降雨量驚人,其中於火燒寮一帶,更於民國1年創下8,409毫米東亞地區最高的年雨量紀錄。由於多為集中型暴雨,逕流集中且快速,而中下游河道平緩,再加上感潮河段達汐止一帶,颱洪豪雨期間易受潮汐頂托,使河道洪流無法暢洩。民國70至80年間,因臺北地區經濟發展快速,城市開發與水爭地使河道日益窄縮,造成洪水宣洩益加困難,水患問題更趨惡化。
  民國85年到90年間,先後遭受賀伯、瑞伯、芭比絲、象神以及納莉等颱風接踵侵襲,造成基隆河兩岸嚴重淹水災情;洪水災害之損失於納莉颱風達到尖峰,淹水範圍幾乎涵蓋全部基隆河流域,深度超過8公尺,面積達4,800餘公頃,臺北捷運系統亦無法倖免,除造成104人喪生、約3萬戶淹水外,更造成高達154億元之重大財產損失。
  民國87年行政院率先核定經費新臺幣121.8億元,為期二年之「基隆河治理工程初期實施計畫」,於南湖大橋以上至八堵鐵路橋間長22.8公里河段兩岸興建護岸及疏浚,使沿岸低窪地區先獲得10年重現期距洪峰流量之保護,做為後續整體治理之基礎。民國89年10月及90年9月象神、納莉颱風肆虐,水利署研擬闢建員山子分洪道為「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中最能降低計畫洪水位且對環境影響最小之方案,因此優先推動員山子分洪工程,自91年6月5日開工,於94年10月28日竣工,工程費42.8億元。進水口於瑞芳瑞柑新村,在基隆河興建一高8公尺、寬30公尺的攔河堰,右側設置側流,採自然溢流分洪方式將上游集水區洪水導入長2,483.5公尺,內徑12公尺的分洪隧道。其設計最大分洪量為1,310秒立方公尺,分洪路線往北偏東,經基隆山西麓,於臺2線76公里處的出水口排入東海。
  員山子分洪工程自91年開工至今,已完成29次分洪作業,其中以97年辛樂克分洪時間最長(約50小時)、101年蘇拉颱風分洪量最大(1,874萬立方公尺)。蘇拉颱風分洪情形如下圖,有效降低基隆河下游洪水位,五堵附近約降低1公尺,而瑞慶橋上游則達1.6公尺以上,顯著發揮分洪減災功效。員山子分洪工程可控制全台最大暴雨中心火燒寮,亦可抵擋200年頻率洪水1,620cms(1,310 cms分洪至隧道,310cms流入中下游),可降低中下游洪水位1.5公尺(瑞芳段平均降低約3.13公尺),使1,029公頃土地免受水患肆虐(新北市713公頃,基隆市316公頃)。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員山子分洪工程十年回顧